[实用新型]集成吹风功能的轮胎硫化机下护罩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53124.2 | 申请日: | 2015-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19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雷激;夏厚辉;陆丽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35/02 | 分类号: | B29C35/02;B29C35/16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廖世传 |
| 地址: | 541002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吹风 功能 轮胎 硫化 护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定型硫化机内部结构,具体为一种集成吹风功能的 轮胎硫化机下护罩。
背景技术
轮胎定型硫化机是集合了轮胎定型和轮胎硫化两种功能的高度自动化 设备。
硫化机的吹风喷头是硫化机吹风管路的一部分,主要固定在底座台面板 上,位于下护罩外部,硫化机下护罩是硫化机护罩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隔 热保温,还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硫化机开模卸胎以后,吹风喷头向硫化机下模具和胶囊吹风,主要作用 是吹干模具和胶囊上的积水。为了能吹到模具和胶囊,吹风喷头的位置要高 于下护罩,一般每个模具最多配备四个吹风喷头,其吹风方向朝着硫化室中 心。
现有的硫化机,下护罩和吹风管路喷头分为两个部件,主要有以下缺点:
1、由于有四个吹风喷头,吹风时主要是吹向模具和胶囊周圈的四个部位, 没有正对吹风喷头的地方吹风效果不好。
2、由于吹风喷头高于下护罩,在更换模具时经常触碰到吹风喷头,造成 操作不方便并且容易碰坏吹风喷头。
总之,现有的硫化机吹风喷头非常不利于现场操作及提高效率。
有鉴于此,很多生产企业取消了吹风管路,采用人工操作吹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了一种集 成吹风功能的轮胎硫化机下护罩,以解决用吹风喷头在下护罩外吹风造成的 吹风不均、妨碍作业的问题。
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集成吹风功能的轮胎硫化机下护罩,其技术方 案包括罩体,所不同的是所述罩体包括同轴的内圈隔板和外圈隔板,罩体顶 部的内圈隔板和外圈隔板之间设有同轴的环形吹风喷管,于内圈隔板上开设 圆周均布的径向喷射孔连通环形吹风喷管,于外圈隔板上开设一个或两个以 上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向内连通环形吹风喷管、向外接通风源管路。
所述环形吹风喷管常规形成方式由上、下挡圈和内、外圈隔板构成。
为便于制作和安装,所述环形吹风喷管优化采用卷圆的空心方管。
为保证有效的吹风范围,所述喷射孔与水平面的夹角设置为θ≤±75°, 即喷射孔的喷射风方向可以向上和向下,其偏转量在上、下的75°以内,以 便均匀地对下模具和胶囊进行吹风。
进一步的优化设计为,所述罩体底部的内圈隔板和外圈隔板之间设有同 轴的环形底座,所述环形吹风喷管、环形底座、内圈隔板和外圈隔板之间填 充隔热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集成吹风功能的轮胎硫化机下护罩的结构中,对模具和胶 囊吹风的喷射孔位于罩体顶端的内部,因此不会对换模进行妨碍。
2、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由于喷射孔在罩体顶部圆周均布,因此吹风没有 死角,冷却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图1中的A-A剖示图。
图2(b)是图1中的B-B剖示图。
图号标识:1、罩体;2、内圈隔板;3、外圈隔板;4、环形吹风喷管;5、 喷射孔;6、进风口;7、环形底座;8、隔热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集成吹风功能的下护罩的主体为罩体1,所述罩体1主要由 内圈隔板2、外圈隔板3、环形吹风喷管4和环形底座7构成。
所述内圈隔板2(钢板卷圆而成)和外圈隔板3(钢板卷圆而成)同轴设 置,两者的高度一致,所述环形吹风喷管4(卷圆的空心方钢管)和环形底 座7(卷圆的实心方钢)分别于罩体1顶部和底部的内圈隔板2和外圈隔板3 之间设置,并通过焊接或者采用螺栓连接在一起,环形吹风喷管4、环形底 座7、内圈隔板2和外圈隔板3之间形成一个密闭的空腔,该空腔内部填充 有隔热材料8,如图1、图2(a)、图2(b)所示。
对应于环形吹风喷管4位置,于内圈隔板2上开设圆周均布的径向喷射 孔5连通环形吹风喷管4,所述喷射孔5与水平面的夹角θ符合θ≤±75° 的条件;对应于环形吹风喷管4位置,于外圈隔板3上开设一个或两个以上 进风口6,所述进风口6向内连通环形吹风喷管4、向外接通风源管路,如图 2(a)、图2(b)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31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脚踏车驱动系统的改进
- 下一篇:车顶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