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活体昆虫的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52674.2 | 申请日: | 2015-1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78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学新;王泽华;时敏;叶熹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周世骏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活体 昆虫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活体昆虫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型活体昆虫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对一些昆虫的研究中,常常需要固定昆虫。有时需要固定死亡的昆虫,如昆虫标本制作;而有时因为研究需要,需要对活体昆虫进行固定,例如显微注射。
对活体昆虫进行固定,尤其是对小型活体昆虫进行固定难度很大。因为小型昆虫的体型较小,活跃善跳(或善爬行)。如果强行按压,不仅会对昆虫造成伤害,还会影响后续实验结果。
公告号为CN103535326A的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体昆虫负压固定装置。但是由于其组成复杂,制作困难,装置成本高,而且适用于带有翅膀或身体较大的活体昆虫,对小型昆虫,或一些无翅的昆虫幼虫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耐用、适合小型活体昆虫的固定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提供一种小型活体昆虫的固定装置,包括容器,还包括盖体、低温物质、琼脂胶条;所述容器由侧壁和底部组成,且容器内部包裹有一层用于绝热的聚苯乙烯泡沫板;所述盖体能与容器配合使用,用于覆盖在容器的顶部;
所述琼脂胶条设置有两条,用于设置在容器顶部的盖体上方,两条琼脂胶条的切面整齐,并使两条琼脂胶条平行设置,能利用两条琼脂胶条的相对切面,形成一个宽度可调的缝隙,且缝隙的宽度范围为0.5mm~10mm;
所述低温物质设置在容器内,并使低温物质距离盖体的距离为容器总高度的1/2~1/3。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容器的侧壁与底部为一体结构或可拆卸连接,且当侧壁与底部采用可拆卸连接时,利用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盖体与容器为可拆卸连接,且利用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容器的侧壁和底部采用绝热材料,绝热材料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盖体为导热材料,导热材料采用玻璃。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低温物质采用冰块、生物冰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装置组成简单、成本低,仅由容器、冰块和琼脂胶条组成;
2、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宽度可调的缝隙来固定昆虫,对体型不同的昆虫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对无翅昆虫或一些昆虫幼虫也有很好的固定效果;
3、本实用新型采用琼脂胶条,质地柔软,易获得,对昆虫安全,不会造成损伤,不影响后续实验结果;
4、本实用新型采用侧壁和底部绝热的材料,能更长时间的保持低温,低温可以减弱容器顶部昆虫的活动能力,避免昆虫剧烈挣扎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盖体;2底部;3侧壁;4低温物质;5琼脂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小型活体昆虫的固定装置包括容器、盖体1、低温物质4、琼脂胶条5。容器由侧壁3和底部2组成,容器的侧壁3和底部2采用绝热材料,绝热材料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且容器内部包裹有一层绝热材料,绝热材料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容器的侧壁3与底部2为一体结构或可拆卸连接,且当侧壁3与底部2采用可拆卸连接时,利用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盖体1为导热材料,导热材料采用玻璃;盖体1能与容器配合使用,用于覆盖在容器的顶部;盖体1与容器为可拆卸连接,且利用螺纹连接实现可拆卸连接。
琼脂胶条5设置有两条,用于放置在容器顶部的盖体1上方,且两条琼脂胶条5的切面整齐,并使两条琼脂胶条5平行放置,能利用两条琼脂胶条5的相对切面,形成一个宽度可调的缝隙,缝隙的宽度范围为:0.5mm-10mm。低温物质4采用冰块、生物冰袋等,放置在容器内,并使低温物质4距离盖体1的距离满足:容器总高度的1/2-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26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