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1947.1 | 申请日: | 2015-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7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潘熊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熊炜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213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器用 可分离 检测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堵装置技术领域,涉及检测头,尤其是涉 及一种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预先布设的线路PVC管道被沙 灰、水泥、石子等堵塞而不能顺利穿线的情况,在疏通过程中, 往往因不能准确的找到堵塞位置而浪费人力、物力、时间,严重 的甚至耽误工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制造了管道测堵器, 该管道测堵器包括信号发射头和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头可以发 射无线信号,信号发射头通过传输线被送入到待测管道中,直到 该发射头遇到堵塞去无法再向前进为止,然后打开信号接收器, 沿着管道探测,当该接收器发出提示音最响处就是堵塞处,在管 道处做上记号即可进行修复作用。现有技术的检测探头为一体式 结构,当探头损坏时需要将探头进行整体更换,维修难度大且维 修成本高。
例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穿线管堵塞探测器的无线发射头 [申请号201310066325.5],,包括壳体,壳体中设有电源、信号 发射线圈、高频信号发生器以及开关,还包括弹性磁芯棒,所述 信号发射线圈绕设于弹性磁芯棒的一端,所述弹性磁芯棒的另一 端伸出壳体之外与穿线器连接。
上述方案虽然具有发射信号的功能,但是其结构较为复杂, 损坏时需要对探头进行整体更换,更换难度大,维修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测堵器用可分 离式检测探头,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更换方便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测堵 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设 置有可分离的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信号发 射器和座体,所述座体上设有用于与电线相连接的引脚。
在上述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中,所述的信号发射器 与座体通过插接方式相连接。
在上述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中,所述的信号发射器 为电感器。
在上述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中,所述电感器上设插 孔或者插脚,所述的座体上设有与电感器配合安装的插脚或者插 孔。
在上述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中,所述的电感器上设 有一个插孔和一个插脚,所述的座体上设有与电感器相对应的一 个插脚和一个插孔。
在上述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中,所述的电感器包括 芯体和绕设于芯体上的漆包线,所述电感器通过树脂材料进行浇 注密封。
在上述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中,所述引脚的数量为 2个。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设 计合理,损坏时更换方便,降低了维修成本和维修难度,便于推 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结构示 意图。
图中,壳体1、检测探头2、信号发射器3、座体4、引脚41、 插孔51、插脚52、芯体31、漆包线3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方案中的测堵器用可分离式检测探头包括壳 体1,壳体1内设置有可分离的检测探头2,检测探头2包括插接 连接信号发射器3和座体4,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当信号发射 器损坏时,仅需将信号发射器3拔出座体4使两者分离,然后将 新的信号发射器3插入座体4中即可,降低了更换的难度,维修 方便,且仅需对信号发射器3部分进行更换,采用插接的方式使 得更换极为方便,座体4上设有用于与电线相连接的引脚41,引 脚41的数量为2个,引脚41与电线进行连接,通过电源对检测 探头2进行供电。
信号发射器3为电感器,电感器包括芯体31和绕设于芯体 31上的漆包线32,电感器通过树脂材料进行浇注密封。当电感器 通电时,漆包线32绕成的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此时检测探头2 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当通过改变电流的强度可以改变线检测探 头2周围的磁场,进而实现控制信号发射的强弱度,并通过接收 装置感应磁场实现检测堵塞位置的目的。
电感器上设插孔51或者插脚52,座体4上设有与电感器配 合安装的插脚52或者插孔51;或者,电感器上设有一个插孔51 和一个插脚52,座体4上设有与电感器相对应的一个插脚52和 一个插孔51。只要是能够实现电感器与座体4进行插接连接即可, 便于电感器的更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熊炜,未经潘熊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19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手持3D扫描仪及刑侦3D勘察系统
- 下一篇:一种混合卫星导航抗干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