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显示点滴速度的微型红外光电式点滴报警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49105.2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85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原崧育;原桂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原崧育;原桂彬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张宏威 |
地址: |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点滴 速度 微型 红外 光电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院及家庭点滴过程的自动监控设备,属于医疗辅助领域。
背景技术
医学静脉输液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大部分的点滴的方式应用的是重力原理, 药瓶或药袋挂在点滴架上,瓶中的药液会往下滴落。在点滴过程中,需要监护人员对点滴 的速度和进程进行观察。由于不能精确的估算点滴时间,在点滴过程中,需要陪护人员随 时关注药液剩余量,时间一长非常疲乏,尤其是在夜间,这一现象更为普遍,给病人和陪 护人员带来紧张和疲劳及诸多不便。所以点滴存在如下局限性:
1.若输液滴速不当可能引起患者身体不适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2.输液时间长,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和患者疏忽,增加医疗事故隐患;
3.需要随时监视输液过程,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消耗了患者陪护人员的精 力。药液快滴完时,需及时发现,让医护人员换药或者结束点滴,否则就会出现空气进入 血管内形成气栓,凝血堵塞针头等情况,轻则延误治疗,重则会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发生 医疗事故。
为了解决静脉输液中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好地实现输液过程的智 能监护,多年来,国内外都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研制了多种输液监控设备,其 发展历史主要包括以下这么几个阶段。
1.机械式的输液监测阶段:早在1985年时就有人提出了一种机械式的输液瓶液位的 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利用输液瓶中液位的下降会导致其重量下降的原理来对其液位进行检 测的,使用的主要工具是弹簧秤,用来称量药液瓶的重量,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相对较为复 杂的,药瓶的重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该种方法的可靠性很差,并且使用起来不方便,不 适合推广应用。
2.电容式输液监测阶段:电容式输液监测的原理是利用输液瓶中液位的变化能够导 致电容变化的原理来对输液瓶中的液位进行监测,但是由于临床输液中的输液瓶的容积大 小是有很多种的,如果要应用此方法的话就需要设计多种不同的输液监控设备,这会给医 护人员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不适合推广应用。
3.电极式输液监测阶段:电极式输液监测的原理是利用插入茂菲式管的两电极来实 现的,当电极的中间有液滴经过的时候,会产生中断的信号,这一特点能够对点滴的速度 这一物理量进行监测。这种监测的手段简单有效,但是由于这种方式是需要和药物有接触, 容易对药物产生污染,进而影响到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因此不适合推广应用。
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方式虽然都能够完成输液监测的任务,但其在灵敏度、药液使用范 围、操作方法、生产成本等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至今没能在医疗设备市 场上得到成功的推广使用。目前国内尚未完全解决输液的自动监护问题,己有的有关专利 中,其原理均为机械式、光学反射式及重力式的报警器,体积大,成本高,为成为真正的 产品,在灵敏度、准确率、药液适用范围、操作方法以及生产成本、尺寸、重量等方面存 在诸多问题,所以至今无一能成功推向市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输液监护技术不适合推广应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显 示点滴速度的微型红外光电式点滴报警器。这是一款价格低廉的点滴报警器,减轻点滴过 程中患者、陪护人员和医护人员的负担,节省人力资源,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事故发生 率,提高了静脉输液管理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显示点滴速度的微型红外光电式点滴报警器,它包括U型光电开关 U2、蜂鸣器U1、PNP三极管Q1、电源开关S1、电位器R1、电阻R2和直流电源VCC;
U型光电开关U2的U型两边内侧相对位置分别为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设置发光 二极管LED,接收端设置光敏三极管VT,U型光电开关U2卡在点滴葫芦液面上方的外 侧壁上,使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敏三极管VT分别位于点滴葫芦的相对两侧;
发光二极管LED的阳极连接电位器R1的一个固定端,光敏三极管VT的集电极同时 连接电阻R2的一端和PNP三极管Q1的基极;发光二极管LED的阴极同时连接光敏三 极管VT的发射极和蜂鸣器U1的负极供电端子,并通过电源开关S1连接直流电源VCC 的负极,并接地;
蜂鸣器U1的正极供电端子连接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
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同时连接电位器R1的另一个固定端及其活动端、电阻R2 的另一端,并通过电源开关S1连接直流电源VCC的正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原崧育;原桂彬,未经原崧育;原桂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491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焦炉气制合成天然气的新工艺
- 下一篇:一种催化引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