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生态养殖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48710.8 | 申请日: | 2015-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57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 发明(设计)人: | 邓熙蔚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熙蔚 |
| 主分类号: | A01G31/02 | 分类号: | A01G31/02;A01K63/00;A01K61/02;A01G27/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金***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生态 养殖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共生种植、养殖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复合生态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城市居民越来越多,而在城市中,对于有种植、养殖爱好、需求的居民而言,就显得极为不便利,因此,逐步诞生了室内养殖鱼类和种植植物,用以满足居民所需。然而,现在市场上,多少基于单独的养殖鱼缸、种植盆栽等设备,使用时,不仅占用面积,而且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实现动植物的共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现方便的复合生态养殖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合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上部具有开口的养殖鱼缸,与所述养殖鱼缸重叠设置且底部扣在所述养殖鱼缸开口处的种植盆;在所述养殖鱼缸内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连接有一根“L”型喷水管,所述“L”型喷水管的竖边上端伸至所述种植盆,所述“L”型喷水管的横边上设有若干喷水孔并位于所述种植盆的上方;所述养殖鱼缸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种植盆的底部向左倾斜并在其侧部的底部设置有一根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进水口连接种植盆,其出水口连接所述养殖鱼缸。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管为软管,并在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开关阀。
进一步的,所述种植盆的底部倾斜角度为5°。
进一步的,在所述养殖鱼缸内还设置有供氧装置,在所述养殖鱼缸的上部设置有通气孔,在所述养殖鱼缸的侧部设置有注水管和投食管。
进一步的,所述种植盆上端开口,在所述种植盆内设置有贯通其上下的空心隔离管,所述“L”型喷水管位于所述种植盆内的竖边部分置于所述空心隔离管内且其端部延伸至所述空心隔离管外部。
进二步的,所述种植盆内采用无土栽培基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将鱼缸养殖和盆栽种植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鱼缸内用水通过水泵提升至种植盆中,鱼类的粪便混杂着水分可对种植盆内植物进行二次营养补给,由此构成一个生态循环,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鱼缸养殖和盆栽种植相互独立所带来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种植盆的底部为倾斜底部,同时结合连通种植盆和养殖鱼缸的排水管的设计,在种植盆内水位超过一定限度后,种植盆内的水经过盆内培养基生态过滤后,又回流至鱼缸内,实现循环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养殖鱼缸,2-种植盆,3-抽水泵,4-“L”型喷水管,5-通气孔,6-注水管,7-投食管,8-空心隔离管,9-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生态养殖系统,该共生装置将养殖鱼缸和种植盆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鱼缸一般设计为长方体结构,种植盆内采用无土栽培基质。具体的说,养殖鱼缸和种植盆重叠设置,其中,养殖鱼缸的上部开口,种植盆的底部扣在养殖鱼缸的开口处。;在养殖鱼缸内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连接有一根“L”型喷水管,“L”型喷水管的竖边上端伸至种植盆,“L”型喷水管的横边上设有若干喷水孔并位于种植盆的上方。通过上述设置,抽水泵将养殖鱼缸内的水通过“L”型喷水管提升至种植盆上部,鱼类的粪便混杂着水分可对种植盆内植物进行二次营养补给,由此构成一个生态循环。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种植盆上端开口,在种植盆内设置有贯通其上下的空心隔离管,“L”型喷水管位于种植盆内的竖边部分置于空心隔离管内且其端部延伸至空心隔离管外部。
此外,本实施例还在养殖鱼缸内还设置有供氧装置,在养殖鱼缸的上部设置有通气孔,在养殖鱼缸的侧部设置有注水管和投食管。通过供氧装置向缸内供养,供鱼儿生存,通过通气孔保证气流的循环,通过注水管向缸内添加薪水,通过投食管向缸内投食料。
若鱼缸内仅仅只是注入新水,对水资源的浪费还是较多,也不利于生态循环,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将种植盆的底部设计为倾斜底部,同时结合连通种植盆和养殖鱼缸的排水管的设计,在排水管上安装有开口阀,当种植盆内水位超过一定限度后,打开开关阀,种植盆内的水经过盆内培养基生态过滤后,又回流至鱼缸内,实现循环使用。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熙蔚,未经邓熙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487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