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炉灶余热回收蒸饭柜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45117.8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85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刚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山好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4 | 分类号: | A47J27/04;A47J36/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00 云南省昆明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炉灶 余热 回收 蒸饭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蒸饭柜,具体为一种炉灶余热回收蒸饭柜。
背景技术
蒸饭柜,又称蒸饭车、蒸饭机或蒸饭箱。是指利用电、燃气发热,蒸煮米饭的大型厨房烘烤设备。内部采用不锈钢蒸盘作为容器,为了方便移动,在设备下方安装有万向轮,故外形似车。车身为柜体状,材质为不锈钢所,一般多用304不锈钢制造。蒸饭车多用于酒店、部队、学校工厂等大型食堂。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特别是南方地区,因此,电饭锅、蒸饭锅等煮饭、蒸饭设备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厨房用具。针对家庭使用,小容量的电饭锅即可满足全家人的饮食需要;然而,对于工厂、公司、部队和学校等群体性食堂来说,就餐人员众多,必须使用大容量的米饭蒸煮设备:蒸饭柜。
目前的蒸饭柜基本上为电热蒸饭柜,采用发热电阻加热水,产生水蒸汽,从而蒸饭,但此种设备能耗高,电功率大,当电热蒸饭柜一直使用时,其他厨房电器无法使用,给酒店员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炉灶余热回收蒸饭柜,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炉灶余热回收蒸饭柜,包括进水管、水位浮球阀、蒸馏水箱、控制系统、阀门、循环水泵、集热环管、蒸盘隔板和蒸盘,所述进水管与自来水管网连通,所述进水管和蒸馏水箱之间设置有水位浮球阀,所述水位浮球阀的浮球位于蒸馏水箱内部,所述蒸馏水箱通过管道与集热环管连通,所述蒸馏水箱与集热环管之间设置有阀门和循环水泵,所述蒸馏水箱上部设置有至少两个蒸盘隔板,所述蒸盘隔板上设置有蒸盘,集热环管和蒸馏水箱之间的管道内装满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集热环管设置在炉膛内或者灶头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蒸盘隔板上设置有隔条。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有效回收了炉膛内或者灶头内的余热,同时用来蒸饭,操作简单,节能高效,成本低廉,给酒店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蒸盘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2,一种炉灶余热回收蒸饭柜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炉灶余热回收蒸饭柜蒸盘隔板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炉灶余热回收蒸饭柜,包括进水管1、水位浮球阀2、蒸馏水箱3、控制系统4、阀门5、循环水泵6、集热环管7、蒸盘隔板8和蒸盘,所述进水管1与自来水管网连通,所述进水管1和蒸馏水箱3之间设置有水位浮球阀2,所述水位浮球阀2的浮球位于蒸馏水箱3内部,所述蒸馏水箱3通过管道与集热环管7连通,所述蒸馏水箱3与集热环管7之间设置有阀门5和循环水泵6,所述集热环管7设置在炉膛内或者灶头内,所述蒸馏水箱3上部设置有至少两个蒸盘隔板8,所述蒸盘隔板8上设置有蒸盘,所述蒸盘隔板8上设置有隔条81,集热环管7和蒸馏水箱3之间的管道内装满水。
使用时,将泡好的米和适量的水放入蒸盘,并推入蒸盘隔板8内,然后盖上蒸柜门,水位浮球阀2能根据蒸馏水箱3的水位自动加水,待蒸馏水箱3内的水位高于设定水位时,停止加水,打开阀门5,通过控制系统4启动循环水泵6,集热环管7内的水循环流动起来,集热环管7吸收燃烧中的炉膛内或者灶头内的热量,并通过水循环将热量传送给蒸馏水箱3内的水,从而将蒸馏水箱3内的水蒸发,蒸发后的水蒸汽通过蒸盘隔板8的隔条81的缝隙间向上溢出,从而将蒸盘内的米饭蒸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山好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南山好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451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