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编织用分线模具及编织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34197.7 | 申请日: | 2015-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587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 发明(设计)人: | 周希;伍英;刘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4C3/40 | 分类号: | D04C3/40;H01B13/26 |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郭立中;李发军 | 
| 地址: | 410205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织 用分线 模具 织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织用分线模具及编织机,用于在导体编织时需要掺入一根或多根导流线的工装,同时还能用于线芯编织同时同步绕包包带。
背景技术
线缆生产企业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纰漏,例如少丝,漏加地线屏蔽线,忘记绕包等等。虽然事后重新装机添加能很好的弥补,但是这就会导致工序连接不紧密,设备资源的占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编织用分线模具,该分线模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工序出现纰漏时避免重复操作加工,减少设备的占用,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编织用分线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其结构特点是,所述模具本体的进线端开有连接孔,该模具本体的出线端开有编织线出口,所述连接孔与编织线出口之间通过锥形孔连通;所述编织线出口周向设有导流线孔,各导流线孔的进线口设置在所述锥形孔内壁上,导流线孔的出线口设置在模具本体的出线端端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
所述连接孔的孔径大于编织线出口的孔径。
优选地,所述导流线孔有四个。
为了方便调节线缆的同心度,所述模具本体的进线端侧壁上开有螺纹孔,该螺纹孔贯通所述连接孔的内壁和模具本体的外壁。优选地,所述螺纹孔有2-4个。线缆一般柔软性较好,这时由线缆本身特性决定的。线缆从进入装置到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幅度分跳动,此时2-4个螺纹孔配合2-4颗内六角螺栓,可以对各螺栓进行松紧调节从而调节出线孔与进出此孔的线缆同心度,直至基本保持一致,可以降低线缆的摆动,从而降低因摩擦给线缆带来的损害。
所述编织线出口与锥形孔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所述模具本体为MC尼龙制成的模具体。尼龙较之钢材在性能上尼龙韧性好,机械强度高,它具有很好的自润性,摩擦系数小,从而减小对线缆的损伤。加工成本低,适用于各种规模生产,即便是少量的生产也不必担心铺张浪费。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编织机,其包括过线管,环绕设置在过线管四周的多个锭子,装在过线管顶端的编织用分线模具,以及位于编织用分线模具上方的用于集合导体单丝的编织集合装置;所述编织用分线模具为上述的编织用分线模具;所述过线管的顶端与所述连接孔对接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工艺简单,加工周期短,成本低;
2、螺纹孔的设计能对出线孔进行调节;
3、连接孔上方的锥形内腔设计,与此装置的出口处平滑连接减小线缆与装置的摩擦面,降低了摩擦力。同时,因为摩擦力很小这就为编织的同时进行绕包包带提供了可能性。将包带按照规定比例包住线缆和导流线,由收线处的牵引拉扯力形成绕包带自动绕包,从而实现加入导流线、绕包包带同时进行。
4、导流线孔不仅能用于添加导流线,还适用于增加各种地线、屏蔽线等。避免了成缆时因忘记添加导流线而进行二次成缆,既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员工和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5、操作简单方便,使用简单,无复杂工序流程,一学即会,无需正式的培训学习就能轻易操作。这也为各式的编织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提供良好的条件。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编织机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编织用分线模具,如图1和2所示,包括由MC尼龙制成的模具本体1;所述模具本体1的进线端开有连接孔2,该模具本体1的出线端开有编织线出口4,连接孔2的孔径大于编织线出口4的孔径,所述连接孔2与编织线出口4之间通过锥形孔3连通,编织线出口4与锥形孔3的连接处平滑过渡;所述编织线出口4周向设有四个导流线孔6,各导流线孔6的进线口设置在所述锥形孔3内壁上,导流线孔6的出线口设置在模具本体1的出线端端面上。所述模具本体1的进线端侧壁上开有四个螺纹孔5,该螺纹孔5贯通所述连接孔2的内壁和模具本体1的外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杯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341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