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触电插座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30629.7 | 申请日: | 2015-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21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汪洋;汪鹤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洋;汪鹤林 |
主分类号: | H01R13/703 | 分类号: | H01R13/703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杜启刚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电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插座,尤其涉及一种防触电插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座只要与电源连接,插座插孔中的火线金属夹片是带电的,虽然有机械结构对其隐蔽,但当手拿导体插入插座的插孔中或儿童的手指直接插入插座的插孔中,可能导致人体触电,发生危险。
申请号为CN201210338592.9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安全插座,该安全插座针对儿童和盲人在使用插座时不够安全的问题,基于干簧管和磁铁的特性,利用自动通电和断电技术,制作出了一种新型的安全插座。通过把两根进线分别与两个干簧管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把两个干簧管的另外一端与插座内的两块铜片(一个火线,另一个零线)焊接在一起。再把普通插头两个插片之间嵌入一块小磁铁,并处理好与两块铜片之间的绝缘。把内嵌小磁铁的用电器插头插入插座,利用干簧管和磁铁的特性,插座内的干簧管自动吸合,插座内就有电了,拔下用电器插头,两干簧管自动断开,插座无电。该发明当插头拔下时插座的插孔中无电,可以防止因误操作而触电,但是,干簧管的额定电流太小,一般只有0.5A左右,但家用插座的额定电流为10A或更高,使用干簧管来控制插座的通断,不能满足家用电器的用电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额定电流能够满足家用电器的用电要求的防触电插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触电插座,包括壳体、安装在壳体内部的夹片断电机构和复数个金属夹片,壳体的顶板包括复数个插孔,夹片断电机构包括铁磁体和断电开关,铁磁体靠近壳体的顶板,位于插孔之间,断电开关由铁磁体驱动;断电开关的一端与插座的电源线电连接,断电开关的另一端与金属夹片电连接。
以上所述的防触电插座,断电开关包括杠杆和常开的断电触头,杠杆的中部与壳体铰接,铁磁体固定在杠杆的一端;断电触头的活动触点固定在杠杆的另一端,与金属夹片电连接;断电触头的固定触点固定在壳体上,与插座的电源线电连接。
以上所述的防触电插座,夹片断电机构包括螺旋弹簧,弹簧布置在杠杆活动触点一端,螺旋弹簧的弹力使活动触点与固定触点分开。
以上所述的防触电插座,所述的插座为单相插座,夹片断电机构包括两个所述的断电触头,两个断电触头的固定触点分别与插座电源火线、电源零线电连接;两个断电触头的活动触点分别与插座的两个金属夹片电连接。
以上所述的防触电插座,所述的插座为三相插座,夹片断电机构包括三个所述的断电触头,三个断电触头的固定触点分别与插座的三根电源火线电连接;三个断电触头的活动触点分别与插座的三个金属夹片电连接。
以上所述的防触电插座,所述的铁磁体为软铁。
以上所述的防触电插座,断电开关包括开关板、两个常开的断电触头和两个压簧,断电触头包括活动触点和固定触点;铁磁体固定在开关板的中部,活动触点固定在开关板顶面的两端;壳体顶板的底面包括两个竖直布置的导杆,开关板包括两个导杆孔,导杆穿过开关板的导杆孔;压簧套在导杆上,位于开关板与壳体顶板之间;固定触点固定壳体顶板的下方,第一固定触点接电源线的火线,第二固定触点接电源线的零线;两个活动触点分别接两个金属夹片。
本实用新型的防触电插座在没有插头插入时,插座的金属夹片是没有电的,可以确保用电安全;用电时,将背景技术中的插头插入到本实用新型的防触电插座中,使常开的断电开关闭合,插座的金属夹片得电工作;断电开关可以通断10A以上的工作电流,完全能够满足家用电器的用电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防触电单相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防触电单相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防触电单相插座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夹片断电机构和两个金属夹片2A和2B,壳体1上的顶板上有两个插孔101。
夹片断电机构包括铁磁体3和断电开关、断电开关包括杠杆4、螺旋弹簧8和常开的断电触头。铁磁体3的材料为软铁。
杠杆4的中部与壳体1的铰接轴102铰接,铁磁体3固定在杠杆4的右端。
杠杆4的布置使铁磁体3靠近壳体1的顶板,位于两个插孔101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洋;汪鹤林,未经汪洋;汪鹤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306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