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真空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521027470.3 | 申请日: | 2015-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1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春良;陈广欢;岳夏;谢嘉亮;杨科;朱厚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9C39/26 | 分类号: | B29C39/26;B29C39/42 |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罗丹 |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备 纳米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真空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真空模具。
背景技术
在实验室制备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浇注的过程中,使用传统的 重力浇注方式多为被动排气,因此在浇注的过程中复合材料内部会去产生气泡 以及不均匀的现象,从而降低了铸件的质量。另外只有上下模的模具脱模比较 困难,而且上下模之间是平面配合,密封性欠佳。还有每换一种新形状,都要 重新做一套模具,互换性差,而且价格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真 空模具。以提高真空模具的密封性、增加模具的互换性、降低脱模的难度,减 少成品的气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真空模具,包括上模、中模以 及下模;所述上模底面设有第一凹台,所述第一凹台设有浇注口和排气孔,所 述浇注口通过浇注阀与储料仓连接;所述下模顶面设有第二凹台;所述中模位 于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之间,且所述中模外围上部与所述第一凹台形状匹配, 下部与所述第二凹台形状匹配,中部根据产品形状形成容腔,所述上模、中模、 下模共同形成型腔。
优选的,所述第一凹台及/或所述第二凹台为锥形。
优选的,所述上模与所述中模之间及/或所述中模与所述下模之间设有密封 圈。
优选的,还包括抽气筒,所述抽气筒设有进气阀和出气阀,所述进气阀通 过管路与所述排气孔连接。
优选的,所述抽气筒可拆线的安装于上模。
优选的,所述抽气筒为手动式抽真空气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真空模具具有如 下的优点:
1、采用模块化设计,当需要浇注不同形状产品的时候,只需要替换中模就 可以重新进行浇注,增加了模具的互换性,减低了成本;而且在脱模的时候, 把上下模取下来,便可以直接脱模,大大降低了脱模的难度;
2、模块之间采用结构性圆锥配合,相对平面配合在说,能够提高模具的密 封性,并且经多次拆装之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密封性;另外圆锥配合还能自 动定位,安装方便;
3、采用手动式抽真空气筒对模具进行抽真空,使得模具内部形成负压,降 低气泡率以及消除由于困气而导致的浇注不均匀现象;而且采用手动式抽真空 气筒,相对于压缩真空机,成本低,适用范围广,可在无电的情况下进行抽真 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 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模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型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以本实用新 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 定。
实施例
如图1~图6所示,一种用于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真空模具, 包括上模4、中模5以及下模6;所述上模4底面设有第一凹台12,所述第一凹 台12设有浇注口和排气孔9,所述浇注口10通过浇注阀2与储料仓1连接;所 述下模6顶面设有第二凹台16;所述中模5位于所述上模4与所述下模6之间, 且所述中模5外围上部与所述第一凹台12形状匹配,下部与所述第二凹台16 形状匹配,中部根据产品形状形成容腔,中模5镶嵌到上模4与下模6的凹台 里,上模4、中模5、下模6通过螺纹连接进行固定,由所述上模4、中模5、 下模6共同形成型腔。
作为上述实施例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凹台12及/或所述第二凹台16 为锥形,相应的,中模外围也形成圆锥凸台14,使得上模4与中模5之间,中 模5与下模6之间采用结构性圆锥配合,相对平面配合在说,能够提高模具的 密封性,并且经多次拆装之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密封性;另外圆锥配合还能 自动定位,安装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大学,未经广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74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的正压百级净化层流接种法
- 下一篇:稳定的酶促过酸产生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