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流量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20904.7 | 申请日: | 2015-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31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吴生东;吴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联大仪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5/10 | 分类号: | G01F15/10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张景根 |
地址: | 401120 重庆市渝北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量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量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流量计在运用流体计量过程中,大多都选用单臂传感器结构,且连接结构采用单一密封形式,靠螺母施压的一种方式,该流量计计量精度低,稳定性、线性差,且容易出现漏、跑、滴油等现象。
另外,现有的流量计都是通过圆形靶杆或者长方形靶杆进行力传递或设置成受力元件使用,在实际流体测量过程中,使用流量大于流量计设计流量时或受到介质惯性冲击力后,容易导致圆形靶杆或长方形靶杆变形、弯曲甚至出现断裂现象。当停止使用时,又无法恢复至原始状态,因而导致计量精度偏离或损坏,须进行返厂维修,因而增加了维护成本,同时存在完全隐患。同时,现有的流量计在流体测量中,当介质出现惯性冲击力时,因靶杆与传感器之间属于刚性连接,从而直接将力传递给了传感器,当传感器受到超过所承受量程极限时,传感器容易出现零位偏离或传感器自身弹性体出现破裂,容易导致介质渗漏的隐患。再有。现有的流量计由于采用刚性连接,当介质中含有颗粒物时,容易卡在测量管与受力件之间的缝隙里面,因此会导致计量不准或者须拆卸仪表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极为不便。
同时,现有的流量计上受力元件一般都采用普通的板式结构不具有引流的作用,在计量过程中受力元件容易产生共振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保护传感器的承受极限,提高传感器稳定性、可靠性流量计及便于拆卸维修的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流量计,包括测量管及通过气室座与其连接的积算仪表,还包括装配在气室座内的悬臂梁式传感器,所述悬臂梁式传感器包括用于与气室座双密封装配连接的装配段、应变段、受力段,所述装配段、应变段、受力段一体成型,所述受力段包括受力杆,所述受力杆的下端连接有弹簧片,所述弹簧片的下端连接有靶杆,所述靶杆远离弹簧片的一端与靶片连接;所述靶杆上弹簧片与靶片之间设置有过载环;所述靶片的引流面为内凹弧面,顺流面呈锥体状,该锥体的外侧面均为内凹弧面。
其中,所述弹簧片的两端均开有连接孔,所述弹簧片通过连接孔分别与受力杆和靶片可拆卸连接。
具体地,所述装配段上靠近上端面的位置加工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的下方设有密封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气室座内还设有用于保护流量传感器的保护套。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套采用PEEK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装配方便、稳定,悬臂梁式传感器整体无任何可动部件,提高了悬臂梁式传感器的线性、灵敏度、精度、可靠性。悬臂梁式传感器与气室座之间采用双密封结构,防止计量过程中过程出现漏、跑、滴油等现象。因弹簧片有一定的钢性及弯曲性,当介质惯性冲击靶片或受力件时,弹簧片会产生相应的弯曲变形,从而缓解传感器直接所受到冲击力。弹簧片具有一定弯曲变形能力,在流体测量过程中会增加靶片(靶板、受力件)与测量管缝隙,使介质中含有的颗粒物或杂质不容易堵卡现象。靶片的结构新颖,起到引流的作用,解决了现有中流量计在计量的过程中受力件产生共振的技术问题,提高计量稳定性、可靠性及计量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弹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靶片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联大仪表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联大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209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