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9840.9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4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盛磊;潘俞 | 申请(专利权)人: | 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0 | 分类号: | C02F1/40;B01D17/02 |
代理公司: | 上海脱颖律师事务所 3125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201507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物 生产 油水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生产加工中,生产装置产出的油水混合物,经常是胡乱排放,这样不仅造成巨大 的成本浪费,而且油水混合物还成为工业垃圾污染环境,对环境造成长久的破坏。现有的一 些企业在努力尝试收集油水混合物从而再利用,采用收集罐将油水混合物充分静置后,由于 废水以及粗油的密度差异,水层会静置在下层,粗油在上层,然后人工目测油液和水分别排 放,这种方法不仅无法准确区别油液和水,而且效率低下,容易误操作导致回收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分离油水的油水分离器。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反应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质量流量计以及控制系 统,所述的质量流量计与反应釜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的质量流量计上还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 废水收集罐和废油收集罐,所述的质量流量计与废水收集罐之间安装有第一阀门,所述的质 量流量计与废油收集罐之间安装有第二阀门,所述的控制系统接收质量流量计的信号从而控 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开启与闭合。
在上述的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的反应釜上连接有液位计,所述的液位计 用于监控反应釜内的液位变化。
在上述的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的液位计为玻璃板液位计。
在上述的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的反应釜和质量流量计之间设有出料泵。
在上述的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的反应釜和出料泵之间设有出料管线视镜, 所述的出料管线视镜用于观察油水情况。
在上述的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中,所述的出料泵和质量流量计之间连接有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控制系统接收质量流量计的信号,控制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开启与闭合从 而使得废水收集罐和废油收集罐中分别回收废水和废油,自动控制,简单便捷,回收效率高 且区分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液位计用于监控反应釜内的液位变化,避免反应釜内的液位过高导致发生溢 出等意外;出料管线视镜用于观察油水情况,能够了解管道内的物料实际状况,随时在废水 的收集和废油收集之间切换,使分离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反应釜;2、质量流量计;3、控制系统;4、废水收集罐;5、废油收集罐;6、第一 阀门;7、第二阀门;8、液位计;9、出料泵;10、出料管线视镜;11、压力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有机物生产用油水分离装置包括反应釜1、包括质量流量计2以及控制系 统3,所述的质量流量计2与反应釜1通过管道连通,所述的质量流量计2上还通过管道分 别连接有废水收集罐4和废油收集罐5,所述的质量流量计2与废水收集罐4之间安装有第 一阀门6,所述的质量流量计2与废油收集罐5之间安装有第二阀门7,所述的控制系统3接 收质量流量计2的信号从而控制第一阀门6和第二阀门7的开启与闭合。
反应釜1和质量流量计2之间设有出料泵9。由于废水密度在0.99-1.00kg/ml之间, 粗油密度约0.70-0.80kg/ml之间,利用废水以及粗油的密度差异,水层密度较高,静置分 层后在下层,出料泵9开始工作,控制系统3控制第一阀门6打开,水层先出料至废水收集 罐4中,当质量流量计2检测到密度<0.92kg/ml时,出料泵9停止运行,防止油层打入到 废水罐中;当油层积累至回收量,且质量流量计2检测到密度<0.92kg/ml时,出料泵9再 工作,控制系统3控制第二阀门7打开,粗油打至废油收集罐5中。如此,在利用质量流量 计2实现水层、油层流量计量的同时,实现了油水分离的自动识别,避免了误操作的发生, 同时也减轻了劳动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彤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98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