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过滤器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5148.9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64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蔡立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市德信致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42 | 分类号: | B01D46/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滤器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滤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及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的提 高,绝大多数的制造企业中对生产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许 多电子产品制造过程中,也需要生产现场是一个无尘区域;因此洁净工作 室成为大多数制造企业的必备品,且对于过滤效果也有了更高的需求与要 求。附图1为现有技术中过滤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中一方面静压区 与过滤区的衔接是双向平面压合,过滤器上的密封条与静压区的板面贴合, 面与面接触,容易有空隙,导致没有完全压合;另一方面如果压合过紧, 又容易导致接触面变形泄漏;且该结构中有三个泄漏处,分别是A、螺栓连 接处B、密封件C,容易泄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过滤器连接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滤器连接结构,其接触面为线, 密闭性好、无泄漏。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过滤器连接结构, 其包括第一壁板、由所述第一壁板围绕而成的静压区、位于所述第一壁板 下方的第二壁板、由所述第二壁板围绕而成的过滤区、阻隔所述静压区与 所述过滤区的过滤器、位于所述第一壁板与所述过滤器接触处的密封件以 及连接所述第一壁板与所述过滤器的压紧装置,所述第一壁板上设置有与 所述密封件垂直且线接触的第一板面,所述第一板面垂直于所述过滤器表 面且隔着所述密封件压制在所述过滤器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壁板包括水平的且阻隔所述静压区与所述过滤区 一部分的第二板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板面且与所述第一板面和所述第二板 面一体化的第三板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三板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面的上 表面和下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面与所述第三板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面的两 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面垂直于所述第二板面。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二板面下表面的螺纹杆、 套在所述螺纹杆上且承载托住所述过滤器的托板、与所述螺纹杆配套连接 的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过滤器连接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
(1)静压区与过滤区只有一个泄漏点,即第一板面与过滤器的连接处, 通过在该连接处设置密封件,且将第一板面与密封件的接触设置成线接触, 可以直接插入高效过滤器密封件,密闭性好,无泄漏;
(2)在此连接结构的基础上,既可以使用普通高效过滤器,也可以使 用液槽过滤器,当使用液槽过滤器可直接升级用于GMP车间要求的结构;
(3)压紧装置中的螺纹杆焊接在第二板面的下表面,相比与原有的贯 穿于第二板面而言,减少了泄漏点,增强了密闭性;
(4)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连接结构节约了人工,克服了原有的反复密 封擦拭并经常性检测洁净度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过滤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过滤器连接结构;1第一壁板,11第二板面,12第三板面,13第一 板面;2静压区;3第二壁板;4过滤区;5过滤器;6密封件;7压紧装置, 71螺纹杆,72托板,73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为过滤器连接结构100,其包括第一壁板1、由第 一壁板1围绕而成的静压区2、位于第一壁板1下方的第二壁板3、由第二壁 板3围绕而成的过滤区4、阻隔静压区2与过滤区4的过滤器5、位于第一壁板 1与过滤器5接触处的密封件6以及连接第一壁板1与过滤器5的压紧装置7。
第一壁板1包括水平的且阻隔静压区2与过滤区4一部分的第二板面11、 垂直于第二板面11且分别位于第二板面11两端的第三板面12与第一板面 13,第三板面12与第一板面13分别位于第二板面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 二板面11、第三板面12、第一板面13为一体化结构的钢板,其厚度约为 1~1.5mm,第一板面13与密封件6的接触面的宽度仅为第一板面13的板厚, 从力学角度而言,相对于线接触。第一板面13垂直于过滤器5表面且隔着密 封件6压制在过滤器5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市德信致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市德信致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51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故障分量的广域后备保护方法
- 下一篇:智能型电子漏电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