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11994.3 | 申请日: | 2015-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3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陶安;吴海;何林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9/08 | 分类号: | B23D79/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东圣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52002 | 代理人: | 兰艳文 |
地址: | 550009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孔去 毛刺 专用 刀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切削工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常常会需要对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毛刺进行去除,尽管现在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精度越来越好,加工出来的毛刺也会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但是制造成本也会相对应的增加。针对一般的机械加工,都会出现毛刺,尤其是孔类加工,毛刺会在孔口处向内或向外翻出毛刺,对于一般的孔口毛刺,如图1所示,图1中I部示出的位置内孔前端,毛刺不管用一般的刮刀,还是机床机械加工,都较为好去除,但是对于图1中II部示出的内孔后端孔口毛刺,因在内侧,毛刺去除就不能轻易的去除,尤其零件外形在复杂的情况下,就更不好去除,现阶段,一般采用电加工去除毛刺等方案,需要采用一种专用去毛刺刀,才能较好地、轻松地解决此类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该刀具能够去除一般机械加工小孔类孔口出现的毛刺,使用极其方便,且节约加工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由压杆1、手柄2、钢丝3、刮刀4、密封圈5、弹簧6和螺钉7组成,手柄2前端开有斜槽和全槽,通过螺钉7将刮刀4安装在全槽前端,全槽容纳刮刀4在内旋转,刮刀4呈梯形,两斜边是刀刃;压杆1上有钢丝槽,压杆1上安装有钢丝3和弹簧6,再通过密封圈5装入手柄2内;钢丝3在斜槽上与手柄2呈角度。装配钢丝3后可收口夹紧。
上述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其中:钢丝槽与钢丝3相匹配。
上述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其中:手柄2前段长度L值要长于去毛刺孔的深度。
上述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其中:手柄2前段直径D值要小于去毛刺孔的直径。
上述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其中:钢丝3采用常见的IIa组钢丝材料,¢1直径。
上述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其中:刮刀4大边尺寸L值要比孔径大,最小值按L=孔径直径+1mm加工;材料采用W6Mo5Cr4V。
使用时,分为两种情况:1)、去内孔前端毛刺,用手旋转所述专用刀具的刮刀4的梯形短边朝前,即刮刀刀刃朝向孔口方向,在孔口旋转去毛刺即可;2)、去内孔后端毛刺,用手旋转所述专用刀具的刮刀4的梯形长边朝外,即刮刀刀刃朝向去毛刺孔口方向,用手压压杆1使钢丝3伸出,令刮刀4呈正梯形状态伸入孔内,松开压杆1,在弹簧6作用下使钢丝3收回,并带动刮刀4回旋至初始刮刀4的梯形长边朝前的状态,在孔口旋转去毛刺。
本实用新型可运用于孔类孔口毛刺,因制造能力的现状,其加工孔类零件最小值为¢3.5,最大没有什么要求,如太大,一般刮刀就可加工;对于长度的要求,一般伸出孔内的外圆长度比其外圆长径比不超过10:1,太长使用起来不方便,力度掌握不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能够去除一般机械加工小孔类孔口出现的毛刺,极其方便,对节约加工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加工零件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压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外观俯视图,
图6是刮刀结构示意图,
图7是内孔前端加工前状况,
图8是内孔前端加工时状况,
图9是加工内孔后端前刀具状况,
图10是加工内孔后端刀具放入过程状况,
图11是加工内孔后端状况。
图中标记:1、压杆,2、手柄,3、钢丝,4、刮刀,5、密封圈,6、弹簧,7、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参见图1-11,一种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由压杆1、手柄2、钢丝3、刮刀4、密封圈5、弹簧6和螺钉7组成,手柄2前端开有斜槽和全槽,通过螺钉7将刮刀4安装在全槽前端,全槽容纳刮刀4在内旋转,刮刀4呈梯形,两斜边是刀刃;压杆1上有钢丝槽,压杆1上安装有钢丝3和弹簧6,再通过密封圈5装入手柄2内;钢丝3在斜槽上与手柄2呈角度。装配钢丝3后可收口夹紧。
上述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其中:钢丝槽与钢丝3相匹配。
上述的内孔去毛刺专用刀具,其中:手柄2前段长度L值要长于去毛刺孔的深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119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