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由共面波导构造的OAM发生器及其复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7167.7 | 申请日: | 2015-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78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毛福春;黄铭;冯云;董娜;张加林;杨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7/00 | 分类号: | H01Q7/00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曹玉存;冷锦超 |
地址: | 650091***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波导 构造 oam 发生器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在微波频段发射和接收OAM螺 旋波束的由共面波导构造的OAM发生器及其复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有线接入向无线接入转移,如何高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 提高频谱利用率,IEEE组织于2004和2005年分别成立了802.22、802.16h和1900等针对 动态频谱接入的标准工作组;2008年,García-Escartín等人研究了基于光子OAM的量子复 用问题,分析了基于合路器和多路器的量子信道复用方式;2012年,Thide′等人在2.4GHz 频段通过实验证实,在其它电波参数都相同的情况下,OAM螺旋波束可提供多个相互独立的 无线信道;2013年,大唐电信5G白皮书将OAM复用列为下一代通信系统可能采用的标准传 输技术之一;2014年,Wang等人示范了加入OAM复用的通信系统,该系统的频谱利用率达到 了230bits·s-1·Hz-1,远高于当前推广的4G技术。与其它频分、时分、码分、空分、极化等多 址方式不同,OAM多址是将OAM模式不同的载波提供给不同的用户进行访问。理论上,即使 在载波频率、时间、空间、码片以及极化状态都相同的情况下,OAM通信系统仍然能够提供 无穷多的OAM信道。
作为各种OAM应用技术的基础,如何简单高效地生成OAM波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尤其 对于中低频无线电应用而言,目前可供采用的OAM生成方法尚显稀少,已公开OAM发生器仅 有以下四种类型:圆环形相控天线阵、修正抛物面天线、圆形或椭圆形贴片圆极化天线、圆 环形行波天线。类似于圆环形行波天线思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由共面波导构造的OAM 发生器及其复用装置,其具有OAM模式重构和复用的能力,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实现,且具备模式重构和复用能力的由共面 波导构造的OAM发生器及其复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包括顺序重叠设置的圆环形共面波导、介质基板和3dB 正交混合馈电网络,所述介质基板上设置埋孔p1和埋孔p2,所述3dB正交混合馈电网络包 括正交网络、信号输出端口q1、信号输出端口q2、信号输入端口q3和信号输入端口q4,所 述信号输出端口q1通过埋孔p1与圆环形共面波导电气连通,所述信号输出端口q2通过埋孔 p2与圆环形共面波导电气连通,所述埋孔p1和埋孔p2之间的角向距离相差1/4的圆环形共 面波导的波导波长,为圆环形共面波导提供两个幅度相等但相位相差±π/2的激励,令圆环 形共面波导上的传输电流呈现行波特性,从而使圆环形共面波导能够辐射OAM螺旋波束。
所述复用装置包括多个工作在不同OAM模式的圆环形共面波导,所述多个圆环形共面 波导以同心圆环方式共同设置于介质基板上,且采用独立的3dB正交混合馈电网络对每个圆 环形共面波导进行独立馈电;即不同的圆环形共面波导与介质基板背面对应的3dB正交混合 馈电网络通过设置于介质基板上的埋孔电气连通,所述的多个3dB正交混合馈电网络在角向 方向上按圆环方式离散排列,且相互之间保持电气隔离。
本实用新型针对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OAM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一种由共面波导构造的 OAM发生器及其复用装置,所述OAM发生器及其复用装置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集成;对于 构建OAM无线通信系统,促进OAM无线通信的实用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OAM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圆环形共面波导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复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圆环形共面波导、2-介质基板、3-3dB正交混合馈电网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未经云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71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