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5673.2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610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发明(设计)人: | 袁功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237 | 分类号: | F16L3/23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洋;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空调 管路 连接 系统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管路连接 系统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的使 用越来越普遍。汽车上通常设有空调系统,以满足乘员的冷暖需求。
现有汽车空调系统的管路通过连接件与车体连接,从而使管路与车 体相对固定。
汽车在行驶中车体会产生振动,而车体的振动会引起空调系统管路 和连接件之间的振动,从而增加了汽车的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及汽车,以降低汽车的 噪音。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包括连接件, 所述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管卡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车体连接,所述 管卡为环形,套设在空调管路上,所述环形的内表面上设有减振垫,所 述减振垫与所述空调管路相接触。
所述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优选的,所述减振垫包括连接面和 多个凸齿,所述连接面与所述空调管路相接触,多个所述凸齿沿所述连 接面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连接面上。
所述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优选的,所述减振垫为橡胶减振垫。
所述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优选的,所述管卡的侧壁上形成有 开口,所述空调管路通过所述开口装入所述管卡中。
所述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底部设有基 准面,所述基准面与所述车体表面相贴合,所述开口背向所述基准面设 置,所述开口所形成的平面与所述基准面相平行。
所述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优选的,所述管卡为两个,两个所 述管卡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两个所述管卡之间具有设定距离, 两个所述管卡分别具有设定内径。
所述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优选的,所述空调管路包括第一管 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直径为19毫米,所述第二管路的直径 为9毫米,所述第一管路穿设在其中一个所述管卡中,所述第二管路穿 设在另一个所述管卡中;其中,与所述第一管路相接触的所述连接面所 形成的环形的内径为21毫米,与所述第一管路相接触的所述凸齿所形 成的环形的内径为18.5毫米;与所述第二管路相接触的所述连接面所形 成的环形的内径为10.5毫米,与所述第一管路相接触的多个所述凸齿所 形成的环形的内径为8.5毫米。
所述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优选的,与所述第一管路相连接的 所述管卡的所述开口的开度为81.6度,与所述第二管路相连接的所述管 卡的所述开口的开度为110度。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 空调管路连接系统。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由于管卡设 有减振垫,因此减振垫能够有效减小管卡和空调管路之间的振动,从而 减小了由于管卡和空调管路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噪音,进而降低了汽车 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的结构 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空调管路连接系统的局部 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管卡;102:连接部;103:减振垫;
104:凸齿;105:开口;106:基准面;
201:第一管路;202:第二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管路连接 系统,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管卡101和连接部102,连接 部102与车体连接,管卡101为环形,套设在空调管路上,环形的内表 面上设有减振垫103,减振垫103与空调管路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由于管卡101设有减振垫103,因此减振垫103能够 有效减小管卡101和空调管路之间的振动,从而减小了由于管卡101和 空调管路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噪音,进而降低了汽车的噪音。其中,连 接部102与车体可通过凸焊螺栓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减振垫103包括连接面和多个凸齿104,连 接面与空调管路相接触,多个凸齿104沿连接面的周向间隔设置在连接 面上。由此,凸齿104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小空调管路和管卡101之间 的振动,还可提高空调管路和管卡101之间的连接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56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