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卸料平台固定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00510.5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4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刘豪杰;刘力;颜文锋;吴浩;韦显根;赵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冠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72 | 代理人: | 张作林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卸料 平台 固定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中的卸料平台,尤其涉及一种卸料平台固定机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施工现场,楼层之间的材料一般通过塔吊转运,卸料平台是下层楼板上 的材料向上层楼板转运的中转站。
卸料平台设置有与楼板固定连接的悬挑梁,用于在楼板外安装工作台。传统的卸 料平台在安装悬挑梁时,需要在楼板上设置固定孔,利用固定孔使悬挑梁固定安装在楼板。 这种固定方式不仅操作复杂,费时费力,而且还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影响施工质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配简单、 不会破坏建筑结构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卸料平台固定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卸料平台固定机构,包括套筒、悬挑梁、牵引装置、固定装置及固定柱,所述牵 引装置与所述悬挑梁连接,所述悬挑梁插接设置于所述套筒中,所述套筒与所述固定柱之 间通过固定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拉杆、钢板及纵向角钢,所述钢板与所述拉杆相配合 抱紧所述固定柱,所述纵向角钢与所述钢板连接固定,所述套筒与所述纵向角钢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斜向角钢,所述斜向角钢一端与所述纵向角钢连 接固定,另一端与所述套筒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套筒和悬挑梁均设置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固定孔,所述套筒与所 述悬挑梁之间通过安装于所述固定孔中的螺栓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上层楼板和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一端与所述上层楼 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悬挑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不需在楼 层上打孔即可固定卸料平台,避免了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了施工质量;2、装配简单,快 速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3、拆卸后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4、套筒和悬挑梁均设 置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固定孔,使悬挑梁能够改变伸出楼层外的长度,提高了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上M处的放大图。
图3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卸料平台。
附图标记
1、套筒,2、悬挑梁,3、固定柱,4、平台;
11、拉杆,12、钢板,13、纵向角钢,14、斜向角钢;
21、钢丝绳,22、上层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 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例,一种卸料平台固定机构,包括套筒1、 悬挑梁2、牵引装置、固定装置及固定柱3,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悬挑梁2连接,所述悬挑梁2 插接设置于所述套筒1中,所述套筒1与所述固定柱3之间通过固定装置连接。
所述固定柱3可以为建筑结构的支柱或者为设置在建筑结构上的固定机构,作业 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本实施例优的固定柱3优选为建筑结构的支柱。
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拉杆11、钢板12及纵向角钢13,所述钢板12与所述拉杆11通过 螺栓紧固抱紧所述固定柱3,所述纵向角钢13与所述钢板12通过抱紧连接固定,所述套筒1 一端与所述纵向角钢13下端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固定。拉杆11和钢板12的长度可以根据 固定柱3的大小自由选择。抱紧固定柱3的拉杆11和钢板12的圈数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 增加。
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斜向角钢14,所述斜向角钢14一端与所述纵向角钢13连接固 定,另一端与所述套筒1连接固定。设置有斜向角钢14使套筒1固定得更加牢固,提高了安全 性。
本实施例不需在楼层上打孔即可固定卸料平台,避免了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 了施工质量,而且装配简单,快速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拆卸后可以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 成本。
所述套筒1和悬挑梁2均设置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固定孔,所述套筒1与所述悬挑 梁2之间通过安装于所述固定孔中的螺栓固定。悬挑梁2能够调节插接于套筒1中的长度,从 而改变悬挑梁2伸出楼层外的长度,提高了适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005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