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应力管桩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88056.2 | 申请日: | 2015-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23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陈臻颖;严兆滔;汤少斌;余伟健;胡景文;陈煜文;李建勇;陈裕钧;林凡;刘健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5/50 | 分类号: | E02D5/50;E02D5/58;E02D5/48;E02D7/00;E02D7/20 |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李德魁 |
| 地址: | 510045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应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应力管桩,属于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逆作法施工中,往往需要工程桩作为临时结构柱和工程支护桩,所以,对工程桩的受 力要求很高。普通工程桩是靠摩阻力和端阻力来承担桩顶荷载的,将桩上部的荷载传递到地 基土中;桩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用来支承上部结构并将荷载传至基础的竖向直杆;普通支护 桩是依靠自身的抗剪能力,承受侧向土压力。但是这种支护桩施工时有很多不足之处:(1)普 通混凝土基坑支护桩施工流程长,工艺复杂繁多,钻桩时出现的情况多样,导致施工作业时 间难以估算,造成工期延误;(2)因普通混凝土基坑支护桩需要在施工现场成桩,机械不同, 人员不同,施工方法不同,导致各类桩出现,成桩质量参差不齐;3)普通混凝土基坑支护桩 比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造价高;4)因软土地基地质复杂多样,且部分地区会出现溶洞等复杂 地形,较难成桩,不适用于软土地基;5)普通混凝土基坑支护桩成桩时,造成大量噪音,影 响周边居住环境,并且排放的污泥需要外运,导致周边道路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预应力管桩,其结构牢固,并且节 省材料。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管桩,包括管桩和设置在所述管桩内的钢筋笼,在所述钢筋笼底部设置有钢 板,在所述钢筋笼内设置有至少一个工字钢,所述工字钢与所述钢筋笼焊接在一起。
在所述管桩口部还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穿过钢筋笼。
所述管桩内灌注不收缩混凝土。
所述工字钢设置为多个,并焊接在所述钢筋笼的不同高度区段。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预应力管桩,其根据管桩的受力,在管桩的特定位置分段设置钢筋笼和工 字钢进行结构加固,在保证结构牢固的同时,节省了材料,实现了绿色施工;地下室结构完 成后,基坑支护结构不需要参与工作,可将工字钢回收,实现绿色施工;预先对管桩进行受 力分析,并对管桩受力大的区域进行结构加固,缩短施工流程,将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 到最小,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施工工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应力管桩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方法,在实施本发明前,先要通过超前 钻钻孔勘探的方法来对施工的地质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对各个基桩孔进行勘探,得出各个基 桩孔的钻孔柱状图,所述钻孔柱状图包括钻孔坐标、钻孔深度、孔口高程、对地层土质的描 述、层底深度、分层厚度、层底标高等内容。然后通过本发明进行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具体 包括以下步骤:
a、进行管桩的施工作业,将管桩压入土层中;
b、根据钻孔柱状图,在BIM中输入管桩周围的各类土层的层厚和力学性能,并建立管 桩的3D模型,土层的力学性能包括土压力;
c、利用BIM出具每条管桩在不同开挖工况的内力分析图,所述内力分析图包括剪力图、 弯矩图以及变形图,对每条管桩在不同开挖工况下的受力进行分析,计算出管桩的各个区段 在不同开挖工况下的最大剪力值Vmax,并绘制剪力包络图;
d、根据受力分析,在管桩的剪力值Vmax大于V的危险区段,设置工字钢,其中,V为 管桩的抗剪强度。
其中,所述步骤a包括以下步骤:
a1:起吊管桩;
a2:稳桩和压桩,利用夹持油缸将桩从侧面夹紧,先将桩压入土中0.8-1.2m停止,调正 桩相对于水平面的垂直度后,压桩油缸把桩压入土中,然后,夹持油缸回程松夹,压桩油缸 回程,重复上述动作可实现连续压桩操作,直至把桩压入预定深度土层中;
a3:继续压桩,如需接桩,可压至桩顶离地面0.8~1.0m用硫磺砂浆锚接,一般在管桩的 下部设置锚孔,上部伸出锚筋,将一根桩的锚孔与另一根桩的锚筋对接可以将桩连接,接桩 采用硫磺胶泥,间歇不宜过长,正常气温下为10~18min;接桩面应保持干净,浇筑时间不超 过2min;上下桩中心线应对齐,节点矢不得大于1‰桩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880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移动房屋的地面基础结构
- 下一篇:一种机动车用带保健和急救用品的头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