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筒式SCR后处理混合腔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84284.2 | 申请日: | 2015-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0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程国伦;段一军;苗垒;朱亮;林浩健;曲洪亮;徐超;郭一博;徐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任月娜 |
地址: | 21417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筒式 scr 处理 混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筒式SCR后处理混合腔,属于SCR尾气后处理系统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柴油机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尾气后处理技术是必须采用的技术措施。而SCR能够满足国IV及国V排放标准,SCR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尿素喷射系统(俗称尿素泵)将32.5%浓度的尿素水溶液雾化后喷入排气管中与发动机尾气混合,尿素水溶液经过热解和水解反应生成氨气(NH3),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氨气将柴油机尾气中有害的氮氧化合物(NOx)转化为无害的氮气(N2)和水,发动机尾气处理技术SCR路线的首要任务是使尾气与氨雾有效混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在进入催化剂前保证足够温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尾气处理过程中氨气与汽车尾气混合距离较短混合不够充分影响尾气处理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紧凑的筒式SCR后处理混合腔。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筒式SCR后处理混合腔,包括腔体,所述腔体中设置有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间设置有弯管,所述弯管将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首尾依次相连接,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上布满小孔,第一进气管的进口端设置有端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气管和第二进气管上分布的小孔的数量比为1:2。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内侧设置有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进气管的进口端下方设置有尿素喷嘴。
进一步的,所述腔体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控制腔体内混合气体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紧凑,使用方便,腔体内平行设置两段进气管,增加了气流在腔体内经过的距离,使氨气与发动机尾气混合更充分,使混合后的气体均匀通过催化剂载体,使得SCR催化尾气反应更完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腔体1、第一进气管2、第二进气管3、弯管4、小孔5、保温层6、端盖7、尿素喷嘴8、温度传感器9、催化剂载体10、尾气排放口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筒式SCR后处理混合腔,包括腔体1,腔体1内侧设置有保温层6,腔体1中设置有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平行设置,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间设置有弯管4,弯管4将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首尾依次相连接,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上布满小孔5,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上分布的小孔5的数量比为1:2,第一进气管2的进口端设置有端盖7,第一进气管2的下端设置有尿素喷嘴8,腔体1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用于控制腔体1内混合气体的温度。
使用方法:将第一进气管2的进口端与汽车发动机的排气管相连,发动机排气进入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打开第一进气管2的进气端下方的尿素喷嘴8加入尿素,发动机的排气与氨气在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中充分混合,第一进气管2和第二进气管3上分布的小孔数量比为1:2,使从小孔5中进入腔体1内的气流在交汇后能均匀分散在腔体1内部,使混合气体进一步的混合均匀,腔体内层的保温层6能够保持气体温度不散失,腔体1上的温度传感器9能随时监控腔体中混合气体的温度,腔体1的另一端连接有催化剂载体10,混合后的气体经过催化剂载体10后从尾气排放口11排出,腔体保温层6的设置使混合气体在进入催化剂载体10前维持最佳反应温度,有利于催化反应的充分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842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