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沉船抽油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83440.3 | 申请日: | 2015-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78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 发明(设计)人: | 洪杰;郑彭军;王新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7D7/04 | 分类号: | B67D7/04;B63C7/00 |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方小惠 |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油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沉船抽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海上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沉船事故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在打捞船打捞沉船的过 程中,沉船油舱中残留的重质燃油和原油泄露而对海水造成污染,通常需要先将沉船内 的重质燃油和原油抽出。但是,由于海底水温较低,沉船内的重质燃油和原油通常呈固 态,难以被输油泵直接抽出,目前通常采用沉船抽油装置来抽取。
现有的沉船抽油装置通常包括蒸汽锅炉、储油器、蒸汽管道、输油管道和输油泵, 蒸汽管道和输油管道相互独立设置,蒸汽锅炉和蒸汽管道的输入端连接,蒸汽管道的输 出端与油舱连接,输油泵分别与油舱和输油管道的输入端连接,输油管道的输出端和储 油器连接。在抽油时,蒸汽锅炉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管道被送入沉船油舱中,沉船油舱 中的重质燃油和原油被蒸汽加热而溶解为液态,输油泵将液态的重质燃油和原油抽出后 通过输油管道送入到储油器中。但是,现有的沉船抽油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在抽油时, 输油管道直接与海水接触,输油管道在输送重质燃油和原油过程中会因为与海水的热交 换不断的散失热量,重质燃油和原油的温度会逐步降低,为了避免重质燃油和原油的温 度降低至凝固而无法抽取,蒸汽锅炉需要将沉船油舱中的重质燃油和原油加热至较高温 度,由此导致抽油装置加热时间较长,而加热时间越长,油舱和海水之间的热交换以及 输油管道和海水之间的热交换导致的热量损失越多,抽油装置的热利用率越低,能耗较 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加热时间较短,抽油过程中热量损失较 少,热利用率较高,能耗较低的沉船抽油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沉船抽油装置,包括蒸汽 锅炉、储油器、蒸汽管道、输油管道和输油泵,所述的输油管道包括一体成型的进油管、 送油管和出油管,所述的蒸汽管道包括一体成型的进汽管、送汽管和出汽管,所述的送 油管位于所述的送汽管内,所述的出油管和所述的进汽管通过第一管道分离器分离,所 述的进油管和所述的出汽管通过第二管道分离器分离,所述的蒸汽锅炉和所述的进汽管 连接,所述的输油泵分别与沉船油舱和所述的进油管连接,所述的出油管和所述的储油 器连接,所述的出汽管与沉船油舱连接。
所述的送油管固定在所述的送汽管内,所述的送油管的外侧壁与所述的送汽管的内 侧壁贴合。
所述的送油管的外径不超过所述的送汽管的内径的一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输油管道包括一体成型的进油管、送油管 和出油管,蒸汽管道包括一体成型的进汽管、送汽管和出汽管,送油管位于送汽管内,
出油管和进汽管通过第一管道分离器分离,进油管和出汽管通过第二管道分离器分 离,蒸汽锅炉和进汽管连接,输油泵分别与沉船油舱和进油管连接,出油管和储油器连 接,出汽管与沉船油舱连接,在抽取沉船油舱中的重质燃油和原油时,由于送油管位于 送汽管中,送油管与海水不会直接接触产生热交换而损失热量,送油管输送的重质燃油 和原油得到了保温,重质燃油和原油在输送过程中不会降温凝固,抽油装置加热时间较 短,而加热时间越短,油舱和海水之间的热交换导致的热量损失也越少;同时,该装置 降低了油舱加热温度的要求,那么油舱与海水环境的温差越少,单位时间油舱对海水环 境释放的热量就越少,从而提高了加热系统的热利用效率;由此,该抽油装置能帮助加 热系统实现热利用率较高,能耗较低的目标,且水深越深,水温越低,效果则越好。
当送油管固定在送汽管内,送油管的外侧壁与送汽管的内侧壁贴合时,保证送汽管 中蒸汽的顺利输送,提高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沉船抽油装置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船抽油装置和现有技术的沉船抽油装置的抽油状态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834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氧机快速散热结构
- 下一篇:桶内液体快速抽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