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变速器壳体后轴承孔润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9180.2 | 申请日: | 2015-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84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肖雄;余三成;李仙;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前沿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1 | 代理人: | 刘兴顺 |
地址: | 40276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变速器 壳体 轴承 润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变速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变速器壳体后轴承孔 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壳体是汽车变速器上的重要部件,如图1所示,在壳体的本体1上设有一 个输入轴后轴承孔2和一个输出轴后轴承孔3,这两个后轴承孔并排设置,而输 入轴后轴承孔2与第一油槽1a连通,且所述输出轴后轴承孔3与两个第二油槽 1b连通,这两个第二油槽1b沿输出轴后轴承孔3的周向设置。
现有结构的缺陷是:输出轴后轴承孔3与两个第二油槽1b连通,这样就会 降低输出轴后轴承孔3的结构强度,并且输出轴后轴承孔3的润滑效果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变速器壳体后轴承孔润 滑结构,欲加强结构强度,同时改善润滑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变速器壳体后轴承孔润滑结构,在 本体(1)上开有一个输入轴后轴承孔(2)和一个输出轴后轴承孔(3),这两 个后轴承孔并排设置,而输入轴后轴承孔(2)与第一油槽(1a)连通,其特征 在于:所述本体(1)上开有一个第三油槽(1c),该第三油槽的一端与所述输 入轴后轴承孔(2)相连,其连接点靠近所述第一油槽(1a)与输入轴后轴承孔 (2)的连接处,而第三油槽(1c)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后轴承孔(3)连通, 且第三油槽(1c)的宽度为3-5mm。
与传统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去掉了两个第二油槽1b,取而代之的是增设 了一个第三油槽(1c),该第三油槽的一端与所述输入轴后轴承孔(2)相连, 而第三油槽(1c)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后轴承孔(3)连通。采用以上结构,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加强输出轴后轴承孔的结构强度,而且输入轴后轴承高速转 动时充当一个微型有病,从而使流入输出轴后轴承孔的润滑油增多,进而可以 改善对输出轴后轴承孔的润滑效果,这样就通过小改动有效地解决了大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油槽(1c)为V字形结构,其弯曲处朝向所述第一油 槽(1a),这样就能存储尽量多的润滑油,从而进一步改善对输出轴后轴承孔(3) 的润滑效果。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去掉了两个第二油槽,取而代之的是增设了一个第 三油槽,该第三油槽的一端与输入轴后轴承孔相连,而第三油槽的另一端与所 述输出轴后轴承孔连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加强输出轴后轴承孔的结构强度, 而且输入轴后轴承高速转动时充当一个微型有病,从而使流入输出轴后轴承孔 的润滑油增多,进而可以改善对输出轴后轴承孔的润滑效果,这样就通过小改 动有效地解决了大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汽车变速器壳体后轴承孔润滑结构,在本体1上开有一 个输入轴后轴承孔2和一个输出轴后轴承孔3,这两个后轴承孔并排设置,而输 入轴后轴承孔2与第一油槽1a连通。所述本体1上开有一个第三油槽1c,该第 三油槽的一端与所述输入轴后轴承孔2相连,其连接点靠近所述第一油槽1a与 输入轴后轴承孔2的连接处,而第三油槽1c的另一端与所述输出轴后轴承孔3 连通。第三油槽1c的宽度为3-5mm,该第三油槽1c的深度为1-3mm。所述第三 油槽1c为V字形结构,其弯曲处朝向所述第一油槽1a,本实用新型的其余结构 与现有结构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 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蓝黛动力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91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