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光学性能的内窥镜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7642.7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388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卢云;魏宾;王冠荣;董蒨;刘广伟;朱呈瞻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A61B1/04;A61B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献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34 | 代理人: | 杨献智;张春合 |
地址: | 266003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光学 性能 内窥镜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内窥镜系统。
背景技术
医用内窥镜是对人体内腔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的仪器,其具有细长的外形,能够在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痛苦的前提下深入观察病灶,在临床医学,特别是微创外科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它的发展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光学结构经历了单一的硬性内窥镜、光纤内窥镜、电子内窥镜和胶囊内窥镜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硬性内窥镜具有像质佳、分辨率高、价格低廉等优势,在微创外科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个内窥镜的成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生的观察及判断,从而关系到诊断、治疗的准确性,甚至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在硬性内窥镜光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杂散光的消除非常重要。目前,针对硬性内窥镜光学系统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针对硬性内窥镜的杂散光消除研究不多,关于杂散光消除的手段还停留在遮挡、喷漆以及添加杂散光收集结构等阶段,很少有从光学系统结构本身入手消除杂散光的方法。
由于人体组织环境比较复杂,因此余弦效应会使得多数医用内窥镜视场边缘部分光亮减弱;而视场中心的光亮增强会导致中心部分亮度过于饱和,以至于失去中心部分的视觉信息。在进行体腔内手术时,此现象容易引起组织识别错误或者与手术设备失去联系的情况,从而造成误诊,给病人带来危险。目前,国内外对医用硬性内窥镜光效性能检测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形成统一的检测技术标准。现有的医用硬性内窥镜光学性能及其检测方法标准中,综合边缘光效方法过于简单,其检测指标不能全面评价光学性能;而像素框法评价医学硬性内窥镜光效时,存在着工作量大、采集数据不全面、难以推导出视场亮度差异率等缺点。
如中国专利公开第CN113969819A号提供了一种消杂光硬管内窥镜光学系统,包括物镜组和中继系统。物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及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阑位于第二透镜组。中继系统由奇数对放大率为1∶1的转像透镜组成,其中包含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胶合棒状透镜,相邻棒状透镜间距离相等,将物镜所成的像在工作镜管内多次传递;最终的像通过目镜人眼或CCD探测器接收。但是该发明依然存在以下缺点或不足:(1)、该系统不包括弦线检测装置,不能针对不同视场出现的亮度不均匀进行自动调节,使得成像质量不高;(2)、该系统物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及第四透镜组,由于透镜组数多,会增加物镜的长度,进而增加该光学系统的整体长度,不便于内窥镜深入体腔进行检查;(3)、该系统的物镜组远心度不够,部分光线在棒状透镜内发生全反射,造成该系统在像面产生杂散光,进而造成像面对比度降低,成像质量下降;(4)、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间距较小,反射光线通过孔径光阑会在物镜组内发生全发射,进而产生杂散光影响图像的清晰度;(5)、第二透镜的镜边缘比较厚,一部分反射光线通过孔径光阑进入后续系统产生杂散光,影响成像质量;(6)、该系统的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没有设置用于调节透镜组间距的部件,造成该系统只能在一种视场下使用,局限性比较大,不利于推广使用;(7)、该系统没有安装用于调节光源亮度的部件,造成该系统不能根据体腔内组织的亮度相应调整光源亮度,不方便使用。
综上所述,提供一种能自动进行弦线检测并改进光学性能的内窥镜系统是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进行弦线检测并改进光学性能的内窥镜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未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76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电子内窥镜及检查系统
- 下一篇:洗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