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送式高压密相气力输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7551.3 | 申请日: | 2015-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11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熊源泉;沈湘林;周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53/16 | 分类号: | B65G53/16;B65G53/50;B65G53/6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吴旭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送式 高压 气力 输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压送式高压密相气力输送以提供超浓相、高稳定质量流率 的粉体物料供给装置,其特别适用于干煤粉加氢煤气化、IGCC发电、化工、冶金飞、等 加工行业得粉体物料输送。
背景技术
气力输送装置是在管道中借助气体的能量(动能或静压能)使物料按指定的路线进 行输送的方式。气力输送系统由于需求的不同,其类型和结构具有多样性。近数十年来, 气力输送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尤其是随着干煤粉加压气化和加氢气化、IGCC技术的发展, 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个稳定的高浓度煤粉供给是实现高压干煤粉气化和燃烧工艺稳定、安全、高效运 行的关键保障条件。目前高压干煤粉气化工艺多为流化罐式高压密相气力输送技术。公 开的技术如CN1274568C、CN101798022B等均采用流化罐以上出料、下出料或侧出料形 式进行高压密相气力输送,其输送罐结构相对复杂,罐内流化风控制要求较高,且输送 管必须深入罐内流化区域,对罐内整体流动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输送处于流态化, 其输送煤粉浓度相对受限,对于要求更高煤粉浓度的高压干煤粉加氢气化工艺不是十分 合适。CN1032746采用下出料形式的发送罐,但其在锥形出料口的周围布置有气流入口, 气流注入的大小对罐内流动的影响较大,不利于输送稳定控制,且煤粉浓度相对较低。 CN103213845A在料罐底部安装一星形给料器来控制物料流率,这使得发料罐增设了动力 运转部件,使得高压系统安全性受到严重影响。GSP(徐振纲、宫月华,洁净煤技术, GSP加压气流床技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1998年第4卷第3期P9-11)加压气化器 的供煤装置时在罐的上部输出煤粉,但在其底部设置一搅拌器,在高压设备中设置转动 部件导致结构复杂,易发生故障,且影响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 述多重技术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种简易式下出料压送式高压超浓相气力输送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压送式高压密相气力输送装置, 能够稳定实现在高压下超高浓相的粉体输送,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技术方案:一种压送式高压密相气力输送装置,包括下出料式发料罐,所述下出料 式发料罐的顶部封头上设有充压口、粉体进口、氮气置换气充压口;
所述下出料式发料罐的主体下部为锥斗,所述锥斗的出口依次顺序连接第一直管 段、第一收缩段、第二直管段、第二收缩段,所述第二收缩段的出口通过弧形粉体输送 管连接输送管线,所述输送管线的出口通过进口阀门连接到气化炉的入口;所述第二直 管段上设有高压密封球阀,所述第一直管段侧面上设有松动风入口,所述弧形粉体输送 管上设有切向输送调节风入口,所述输送管线上设有差压测量装置;
气源输出分为三路,分别通过流量计和调节阀连通到充压口、松动风入口、切向输 送调节风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下出料式发料罐下部锥斗的锥斗母线夹角为15-45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收缩段和第二收缩段的收缩锥线夹角均为15-45度。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粉体输送管的R/D比大于等于8。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压送式高压密相气力输送装置,极大地简化了输送系 统和发料罐的结构,避免了流化罐形式的结构复杂、罐内流化风控制要求较高、输送管 对罐内粉体流化和整体流动不利等不足,节省了投资;同时输送装置无需任何动力运转 部件,使得高压输送系统安全性得到了更有力地保证。经过实验室试验得到,利用本实 用新型的装置可实现超高浓度的粉体气力输送,煤粉体积浓度高达0.35-0.48,对于氢 气为输送介质情况下,输送煤粉固气比高达215kg煤粉/kg氢气。
本实用新型输送装置气固流速小,气固冲击磨损大为降低,大大提高了装置耐磨性 和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调节功能,避免了输送不稳 定对后续工序的影响,尤其对气力输送终端后续工序稳定性要求较高和超高煤粉浓度的 工艺其作用更为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75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叠板机
- 下一篇:罐车装料气力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