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航电软件功能验证基础平台的IO接口模块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20977410.1 申请日: 2015-11-30
公开(公告)号: CN205247374U 公开(公告)日: 2016-05-18
发明(设计)人: 尹伟;缪万胜;周磊;许文平;刘博;陶莲莲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6F11/267 分类号: G06F11/267
代理公司: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代理人: 杨慧
地址: 200233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应用于 软件 功能 验证 基础 平台 io 接口 模块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口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航电软件功能验证 基础平台接口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航电软件规模的增大,应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都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电软件设计开发需求,而且系统验证一般需要在相应目 标硬件平台上进行验证,这种验证方法效率较低,且涉及问题因素较多,无法 快速的验证航电软件功能。

现有的接口ESD静电容易对电子元器件造成突发性损伤和潜在性损伤,突 发性损伤造成器件被严重损坏,功能丧失,而潜在性损伤会使器件变得不稳定, 时好时坏,因而对产品质量构成更大的危害。

RS-422接口是一种单机发送、多机接收的单向、平衡传输规范,被命名为 TIA/EIA-422-A标准。

RS422接口标准全称是“平衡电压数字接口电路的电气特性”,它定义了接 口电路的特性。实际上还有一根信号地线,共5根线。由于接收器采用高输入 阻抗和发送驱动器,比RS232更强的驱动能力,故允许在相同传输线上连接多个 接收节点,最多可接10个节点。即一个主设备(Master),其余为从设备(Salve), 从设备之间不能通信,所以RS422接口支持点对多的双向通信。接收器输入阻 抗为4k,发端最大负载能力是10×4k+100Ω(终接电阻)。RS422接口四线接口 由于采用单独的发送和接收通道,因此不必控制数据方向,各装置之间任何必 须的信号交换均可以按软件方式(XON/XOFF握手)或硬件方式(一对单独的双 绞线)。

RS422接口的最大传输距离为约1200米,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s。其平衡 双绞线的长度与传输速率成反比,在100kb/s速率以下,才可能达到最大传输 距离。只有在很短的距离下才能获得最高速率传输。一般100米长的双绞线上 所能获得的最大传输速率仅为1Mb/s。

长距离传输时,RS422接口需要终接电阻,要求其阻值约等于传输电缆的特 性阻抗。在矩距离传输时可不需终接电阻,即一般在300米以下不需终接电阻。 终接电阻接在传输电缆的最远端。

EIA于1983年在RS422接口基础上制定了RS-485标准,增加了多点、双向 通信能力,即允许多个发送器连接到同一条总线上,同时增加了发送器的驱动 能力和冲突保护特性,扩展了总线共模范围,后命名为TIA/EIA-485-A标准。

RS485采用差分信号负逻辑,-2V~-6V表示“0”,+2V~+6V表示“1”。RS485 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两线制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扑结构,在同一总线 上最多可以挂接32个结点。

在RS485通信网络中一般采用的是主从通信方式,即一个主机带多个从机。 很多情况下,连接RS-485通信链路时只是简单地用一对双绞线将各个接口的 “A”、“B”端连接起来。而忽略了信号地的连接,这种连接方法在许多场合是 能正常工作的,但却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有二个原因:

(1)共模干扰问题:RS-485接口采用差分方式传输信号方式,并不需要相 对于某个参照点来检测信号,系统只需检测两线之间的电位差就可以了。但人 们往往忽视了收发器有一定的共模电压范围,RS-485收发器共模电压范围为 -7~+12V,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整个网络才能正常工作。当网络线路中共模电 压超出此范围时就会影响通信的稳定可靠,甚至损坏接口。

(2)EMI问题:发送驱动器输出信号中的共模部分需要一个返回通路,如没 有一个低阻的返回通道(信号地),就会以辐射的形式返回源端,整个总线就会 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向外辐射电磁波。

由于PC机默认的只带有RS232接口,有两种方法可以得到PC上位机的RS485 电路:

(1)通过RS232/RS485转换电路将PC机串口RS232信号转换成RS485信 号,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工业环境最好是选用防浪涌带隔离栅的产品。

(2)通过PCI多串口卡,可以直接选用输出信号为RS485类型的扩展卡。

航电软件功能验证基础平台在工作时,需要进行频繁切换受到外界信号干 扰严重,传输信号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74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