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力管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6222.7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1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吴茂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立省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01;H02J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鲍俊萍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管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管理技术,特别是一种可达成节电功效的电力管理技 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非线性负载的大量使用,导致电力系统供电效益欠佳,无效电比例过 高,不仅造成电力无端的浪费,也增加了无谓的电费支出,因此,思考如何使供电环境不受 不良电力的影响,便成为电力公司、工业界及相关研究机构所重视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具有节电功效的电力管理装置。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力管理装置,电性连接于一供电端及一 负载端之间,其中供电端用以对负载端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的电力管理装置包括有箱体、 多个导电柱体、多个线圈组及多个硅钢片。箱体的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多个导电柱体设置于 容置空间中。多个线圈组各包括有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各线圈组的第一导线各自分别 缠绕各导电柱体,其中第一导线的一端连接供电端;各线圈组的第二导线分别跨连缠绕所 有的多个导电柱体,其中第二导线的一端连接供电端,第二导线的另一端与第一导线的另 一端缠绕连接并连接至负载端。多个硅钢片设置于容置空间中,并各自位在各导电柱体之 间;借此,当供电端产生的电压由各线圈组的一端输入时,各导电柱体与各硅钢片间因电磁 共振而产生一共振谐波,该共振谐波可抑制电压的谐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力管理装置更包括有多个电容,其 中各电容分别电性连接于各线圈组与负载端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电力管理装置更包括有多个电阻,各 电阻并联各电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的多个导电柱体为硅钢铁芯。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力管理装置的方块电路图。
图2表示线圈组缠绕在导电柱体上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电力管理装置
10箱体
11容置空间
20导电柱体
30线圈组
31第一导线
32第二导线
40硅钢片
50电容
60电阻
80负载端
90供电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让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 明如下。
以下请一并参考图1及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力管理装置的方块电路图; 图2表示线圈组缠绕在导电柱体上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力管理装置1电性连接在供电端90 及负载端80之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电力管理装置1实际运用时,装设于电力公司供电系 统(供电端)与家庭或工厂电表总开关(负载端)之间,电表总开关通过导线或插座而与各负 载设备(例如:冷气机、电视机、电灯……)电性连接。供电端90用以对负载端80进行供电,本 发明的电力管理装置1可用以减少供电端90输出至负载端80的无效用电。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电力管理装置1包括有箱体10、多个导电柱体 20、多个线圈组30、多个硅钢片40、多个电容50以及多个电阻60。
箱体10内部具有容置空间11。多个导电柱体20设置于容置空间11中。在本发明的 具体实施例中,导电柱体20的数量为三个,分别对应三向交流电的U、V、W三个相位,且各导 电柱体20为硅钢铁芯,但本发明的导电柱体20不以此为限。
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线圈组30的数量与导电柱体20数量同 为三个,每一线圈组30各包括有第一导线31及第二导线32。各线圈组30的第一导线31各自 分别缠绕其中一导电柱体20,其中第一导线31的一端连接至供电端90。各线圈组30的第二 导线32分别跨连缠绕所有的导电柱体20,其中第二导线32连接供电端90,且第二导线32的 另一端与第一导线31的另一端彼此缠绕连接,并在缠绕连接后连接至负载端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立省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伊立省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62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