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扰流板总成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5245.6 | 申请日: | 2015-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6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清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7/02 | 分类号: | B62D37/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扰流板 总成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尤其涉及一种扰流板总成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扰流板,俗称气坝。一方面,它使轿车外形增添了动感;另一方面,它更重要的作用是有效地减少了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空气阻力,既节省了燃料,同时也提高了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在扰流板总成的装配中,通常采用将螺栓或螺母嵌入注塑到扰流板本体中,通过螺栓或者螺母安装。这种安装方式最大的弊端是当产品成型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格品,回收产品原料时需要将嵌入螺母或者螺栓翘出本体,操作困难,效率低下,而且会有因为漏拆,而将金属件混在塑料里面的风险。另外如果在装配过程中,发现嵌入其中的螺栓或螺母螺纹有滑丝情况,螺栓或螺母也不可更换,从而造成产品报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在制造扰流板时,将螺栓或者螺母嵌入到扰流板本体中,因为扰流板,或者嵌入的螺栓或螺母不合格,致使需要将嵌入的螺栓或螺母从扰流板上拆解下来工序繁琐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扰流板总成的连接结构,包括背门、扰流板和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的螺纹连接结构,所述螺纹连接结构包括螺栓和螺母,所述螺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扰流板上。
进一步,所述可拆卸连接包括在所述扰流板上设有卡座结构,所述卡座结构包括座底和与之通过连接腹板连接的螺栓头限位板,所述座底与所述螺栓头限位板之间形成螺栓头的容纳腔,所述螺栓头限位板上开设有螺栓头限位孔;螺栓头置于座底与螺栓头限位板之间形成螺栓头的容纳腔中,螺栓头上的螺杆沿螺栓头限位孔向外延伸,如此结构在拆卸时,只需将螺杆从螺栓头限位孔中退出,即可实现拆卸,如此的拆卸简单,不会因为螺杆滑丝而导致整个产品报废的问题。
进一步,在所述螺栓头限位孔的一侧开设有对螺杆安装导向的导向道,所述导向道呈漏斗状,所述导向道的小口端与所述螺栓头限位孔相通,大口端延伸至所述螺栓头限位板的边缘;导向道的开设,能够缩短容纳腔之间底座和螺栓头限位板之间的距离,避免了没有导向道的条件下,要将螺栓完全退出螺栓头限位孔,需要增大底座和螺栓头限位板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同时如此也使得连接结构更加紧凑。
进一步,所述连接腹板分布在所述螺栓头限位板的非导向道的开口侧;连接腹板的增设,能提高螺栓头限位板与座底的连接强度,保证二者的相对位置。
进一步,所述座底上设有向螺栓头限位板凸起的两条支撑筋;两条支撑筋的设置能够对螺栓头进行支撑,同时起到调整螺栓头限位板与座底之间容纳螺栓头的间距,防止间距过大,螺栓头在容纳腔中晃动,影响安装过程中的连接定位速度。
进一步,在所述连接腹板上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连接在所述连接腹板和座底上;加强筋能有效的提高连接腹板的强度,提高在使用过程中,螺栓头限位板的稳定性和连接腹板的抗拉伸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比原来的将螺栓或者螺母嵌入到扰流板内的做法,本实用新型提出了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将螺栓可拆卸连接在扰流板上,本实新型提出的结构能够解决原有的结构因为扰流板不合格,或者嵌入的螺栓或螺母因为滑丝不能实现配合连接时,需要拆解嵌入的螺栓或者螺母,工序麻烦的问题,可拆卸连接的连接方式,能够方便螺栓从扰流板上拆解下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扰流板上的卡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螺栓与卡座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导流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栓头限位板,11-导向道;12-螺栓头限位孔,13-连接腹板,14-加强筋;2-座底,21-支撑筋;3-螺栓、31-螺栓头,32-螺杆;4-背门;5-螺母;6-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将螺栓或者螺母嵌入到扰流板中,来实现扰流板在连接的方式,会因为产品不合格,回收拆解嵌入的螺栓或者螺母后的产品原材料,同时还会因为漏拆,有将金属件混在塑料里的风险;或者因为在装配过程中,因为发现嵌入的螺栓或螺母螺纹滑丝,但螺栓或螺母同时也不可更换,致使造成产品报废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扰流板总成的连接结构,来实现起连接作用的螺栓方便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52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射流汽车减阻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车身加油口盖总成及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