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工繁殖黄颡鱼的产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3684.3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3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周世红;丁蔻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陕县绿康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169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繁殖 黄颡鱼 产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淡水鱼类养殖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人工繁殖黄颡鱼的产卵装置。
背景技术
黄颡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鲶形目(si:ludformes)、鱼尝科(Bagridae)、黄桑(Pseudobagrus),俗称黄腊丁、黄姑鱼。在陕西黄河、长江流域段都有生存,为陕西常见的底栖小型凶猛经济鱼类,对生态环境适宜性强。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体中,是我国江河、湖泊中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黄颡鱼以其无肌间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加之该鱼适应池塘集约化养殖、天然河道养殖、水库养殖,且养殖经济效益明显、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黄颡鱼等鲶形目鱼类的鱼苗繁育,基本上是人工催产、药物多次注射、杀雄取精、专用孵化槽孵化;导致天然水域中雌雄比例严重失调,致使自然资源严重衰竭,食用安全存在一定隐患。现有人工繁殖黄颡鱼方法存在孵化设施要求高、操作技术繁琐、一般养殖户不易掌握、繁殖率及成活率低、繁殖成本较高,难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现有产卵巢大多为金属结构、不易建造、造价成本较高、诱导种鱼产卵巢产卵不明显、鱼卵附着力底下、受精率低、操作过程中极易损伤种鱼及鱼卵,且费工、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黄颡鱼繁殖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的一种采用生态诱导产卵、自然孵化繁殖的人工繁殖黄颡鱼的产卵装置,该装置省时、省力、节约投资。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人工繁殖黄颡鱼的产卵装置包括一开口口径大于底部口径的产卵桶,其要点是,在所述产卵桶内桶底上设置一层棕片,在所述棕片上设置一层丝网;所述产卵桶为不透光的圆形或方形桶;在所述产卵桶的上部设置有连接线,连接线一端与产卵桶连接,另一端与漂浮部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人工繁殖产卵装置所述棕片,是将棕片撕开并用开水烫后平铺在设置在内桶底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人工繁殖产卵装置产卵桶中设置的棕片卵粒附着良好,密度均匀,受精率93%以上。及时更换橡胶盆中附着有卵粒的棕片,并转入孵化池中进行孵化。
本实用新型产卵装置取材方便、极易建造,操作简单、诱导种鱼产卵巢产卵效果显著、棕片卵粒附着良好,密度均匀,受精率高,操作过程中不损伤种鱼及鱼卵,且成本低下。
申请人用本实用新型产卵装置进行黄颡鱼的人工繁殖,黄颡鱼的受精率达到93%,孵化率达到89%,成活率78%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记为,产卵桶1,桶底2,棕片3,丝网4,连接线5,漂浮部件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产卵桶1的桶口径大于桶底2的口径,棕片3设置在产卵桶1内的桶底2上,在棕片3上设置有丝网4,漂浮部件6通过连接线5与产卵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陕县绿康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陕县绿康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368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面板
- 下一篇:自系泊刚柔结合型的张力腿式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