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纵梁成型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72695.X | 申请日: | 2015-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55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 发明(设计)人: | 杨凤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凌源汽车车架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王金宝 |
| 地址: | 1225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具体涉及一种车辆纵梁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架纵梁总成结构一般采用纵衬梁合梁的方式增加纵梁总成 的强度,即为了提高汽车纵梁的承载能力,在纵梁内侧增加比纵梁厚度小 1-4mm的衬梁来提高纵梁强度及承载能力。目前国内外制造工艺一般是采用 纵梁及内衬梁分别单独下料、冲孔、切割变形区、成型,然后将内衬梁压 入纵梁塞焊,最后通过纵梁透钻衬梁孔的方案。这种方案是一种成熟的方 案,故应用最广泛。但这种方案的缺点是:工序多,成本高,并且纵、衬 梁之间存在缝隙,不但造成大梁强度降低,还为后序生产如点焊、透孔、 抛丸、涂装等造成不便。采取纵梁、内衬梁一体成型无间隙化生产技术, 不但可以消除纵、衬梁之间存在缝隙还可以加大承载能力。同时衬梁孔原 为透钻的工序改为数控冲孔,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加工现有的 纵梁所使用的模具都为传统结构,使用寿命短,且只能单个加工纵梁和衬 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将纵梁和衬梁一次加工成 型,且使用寿命长,结构稳固的模具。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车辆纵梁成型模具,包括有上模座和下模座,在所述的下模座上 安装有凹模,在所述的上模座上安装有凸模,在所述的凸模上设有导正销, 在所述的凹模上设有与导正销配合的导正孔,在所述的下模座和凹模上均 设有定位孔,在所述的定位孔内设有定位销,在所述的凹模内设有用于卸 料的退料板和顶料杆,所述的下模座和所述的凹模之间通过螺栓固定,在 所述的凹模的开口呈两段式U型结构。
在所述的下模座侧壁上设有若干螺钉孔,在所述的凹模侧壁上设有若 干与螺钉孔匹配的固定孔。
两段式U型结构呈漏斗状且带有弧度。
所述的两段式U型包括预弯段和弯折段。
在所述的下模座和上模座上分别设有吊料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该模具由于开口处采用两段式U型结构,纵梁和衬梁进入凹模阶段先 进行预弯,从而达到校型阶段控制回弹的目的;由于纵梁和衬梁先进行预 弯,并非传统的直角成型,减小了工作压力,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及使 用寿命;由于非传统的直角成型减小工作压力,也同时减小料片对凹模口 镶块R角的磨损,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实现纵梁和衬梁同时一体成型; 由于纵梁和衬梁同时一体成型,所以零件和模具之间的作用力更大,在下 模座与凹模间用螺栓进行连结,防止起模时凹模组块被工件带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传统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模具的截面图,包括有下模座2和上模座1,在 下模座2上安装有凹模3,在上模座1上安装有凸模4,在凸模4上设有导 正销5,在凹模3上设有与导正销5配合的导正孔6,在下模座2和凹模3 上均设有定位孔,在定位孔内设有定位销7,在凹模3内设有用于卸料的退 料板8和顶料杆9,在下模座2和上模座1上分别设有吊料棒14,为了方 便安装在下模座2和上模座1上分别设有吊料棒14。凹模3的开口处呈两 段式U型结构,如图2所示传统的模具采用直角U型结构,由于传统加工 中将纵梁和衬梁分别加工然后再组合到一起,而本实用新型为了能实现纵 梁和衬梁一体加工成型,在开口处采用两段式U型结构,该两段式U型结 构包括有预弯段12和弯折段13,与图2中传统的凹模相该实用新型的开口 处两段式U型结构呈漏斗状且带有弧度,纵梁和衬梁进入凹模3时先进入 预弯段进行预弯,从而达到校型阶段控制回弹的目的。由于纵梁和衬梁先 进行预弯,并非传统的直角成型,减小了工作压力,从而提高设备使用效 率及使用寿命,从而实现纵梁和衬梁一体成型的目的。而且由于非传统的 直角成型减小工作压力,也同时减纵梁和衬梁对凹模3口镶块R角的磨损, 提高了模具使用寿命。在下模座2侧壁上还设有若干螺钉孔10,在凹模3 侧壁上也设有若干与螺钉孔10匹配的固定孔11,通过螺栓将凹模3固定在 下模座2上,由于纵梁和衬梁同时一体成型,所以零件和模具之间的作用 力更大,下模座与凹模间用螺栓进行连结,防止起模时凹模组块被工件带 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凌源汽车车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一汽凌源汽车车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26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散热的新型导柱
- 下一篇:油箱外壳胀形模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