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1322.0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96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联谊汽车拖拉机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33 | 分类号: | B29C45/33;B29C45/4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沈金美 |
地址: | 20170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两次 脱模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两次顶出的模具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对于一些塑料制品,例如,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壶,其内部具有多个由 筋板分隔成的腔室,且腔室之间通过设置在筋板上的通孔相连通。此类塑料制品,在利用注 塑模具加工时,通常采用斜顶脱模机构进行脱模,同时斜顶脱模机构设置在各个腔室中。然 而,斜顶脱模机构结构较复杂,占用空间较大,且脱模时需要一定的退出空间。因此,受上 述现有技术中斜顶脱模机构的限制,此类塑料制品的腔室必须具有较大空间。而对于一些类 似上述塑料制品,其腔室空间越小、或是说腔室分布越密,其产品的整体强度越高,产品质 量越好。
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斜顶脱模机构,因所需空间较大,无法加工出具有密度更大、空间更 小的腔室的塑料制品。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脱模时所需 空间较小的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安装在设有下模和升降 机构的模具中,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包括上下延伸的直顶、上下延伸的顶针、以及安 装在模具上的限位凸起,所述直顶的上端一侧设有左右延伸的孔模凸起,所述孔模凸起用于 嵌在待脱模件的通孔中;所述顶针的上端用于与待脱模件相抵靠;所述直顶下端固接于直顶 固定板,所述顶针下端固接于顶针固定板,所述直顶固定板位于顶针固定板的下方、且直顶 固定板与升降机构相连接;所述直顶固定板的侧边活动连接有二次顶出推动件,所述二次顶 出推动件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内外两端能相对于直顶固定板上下跷动,且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外 端位于所述限位凸起的下方;
脱模时,所述模具的升降机构驱动直顶固定板向上升起,直顶固定板推动顶针固定板同 时向上升起;当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外端与所述限位凸起相抵靠后,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内端向 上跷动、推动顶针固定板相对于直顶固定板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直顶固定板的上端面安装有固定块,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与固定块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包括两块与固定块铰接的跷跷板,两块跷跷板分别位于 固定块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的内外两端处均铰接有滑轮,用于分别与顶针固定板和 限位凸起相抵靠。
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顶出推动件包括设在外端的传动臂部和设在内端的顶针作用臂部, 所述传动臂部与顶针作用臂部的连接点为二次顶出推动件与直顶固定板的活动连接点,所述 传动臂部的长度L1小于顶针作用臂部的长度L2。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臂部和顶针作用臂部之间形成夹角α,且90°〈α〈180°。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模具中的导向套,所述直顶和/或顶 针穿设在导向套中。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还包括安装在模具中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用于 限制直顶固定板上升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直顶的上端与待脱模件相抵靠。
进一步地,所述孔模凸起呈圆台形。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两次脱模,第一次先使待脱模件与下模脱离,从而使待脱模件具有再次 脱模时所需的形变空间,使得在第二次脱模时,直顶能直接从待脱模件上脱离,从而实现了 直顶脱模,且脱模时采用直顶,其与现有技术中的斜顶相比,占用空间较小,并且不需要退 出距离,很好地满足了目前一些具有小的腔室空间、且腔室分布较密的冷却液壶对模具和脱 模机构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圈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在第一次脱模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模具两次顶出脱模机构在第二次脱模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二次顶出推动件与直顶固定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图5中二次顶出推动件的正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直顶
11孔模凸起
2顶针
3待脱模件
31通孔
4直顶固定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联谊汽车拖拉机工贸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联谊汽车拖拉机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13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硒有机五行蔬菜的种植方法及其蔬菜汤料的配制方法
- 下一篇:人体工程学座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