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卤井溶腔岩体中浮力软管定向推进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66761.2 | 申请日: | 2015-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173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廖胜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胜钢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 |
代理公司: | 重庆信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8 | 代理人: | 穆祥维 |
地址: | 629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卤井溶腔岩体中 浮力 软管 定向 推进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井水溶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卤井溶腔岩体中浮力软管定向推进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水平对接井开采技术是钻井水溶开采的最优工艺,但都会随着开采的延续出现含盐量降低到严重影响生产的程度。现在大家采取的应对措施基本都是静溶间断开采或降低小时流量低效率开采以满足含盐量最低要求。再有就是在离井组一定距离的地方钻新的水平对接井维持井组生产。静溶间断开采或降低小时流量低效率开采的缺点是效能太低(一般不到30%),失去卤井应有的价值。再打新井的缺点是投资太高(一般垂直深度1700米左右需400万元/口,垂直深度3000米左右,需1000万/口元以上)。
另外,随着开采的延续,还会因为溶腔顶板的后期暴露垮塌与上部漏层连通出现只进不出的停产现象。现在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泵抽吸恢复生产。其缺点一是产能只有原来的66%;二是今后的设备检修难度加大,每次都须下井进行设备作业;三是操作人员增加。为了放缓顶板的后期暴露垮塌速度,单位产量(60m3/h)已经远低于卤井应有的效能(100—120m3/h),丢失了太多卤井应有的效能价值。
出卤井因为井下管口接近底板,常出现砂进管造成堵井事故。如江苏的江苏石油勘探局采输卤管理处所属的卤井砂堵几乎到井口。其采取的措施是冲砂解堵,射孔和降低流量防堵。其缺点是严重影响卤井采率和效能以及操作不当容易反复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卤井溶腔岩体中浮力软管定向推进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卤井溶腔岩体中浮力软管定向推进装置,包括套管、支撑器、软管、充气管和软管导向器;所述支撑器连接在软管的底部并通过旋转支撑器与软管导向器转动配合,所述软管导向器设置在软管的外部,所述软管穿过套管的底部并穿出软管导向器,所述充气管内置于软管中,充气管的一端穿出套管,充气管的另一端穿出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软管位于套管内的一端外壁与套管的内壁密封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充气管的另一端朝上设置防阻引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防阻引鞋为向外拱起的弧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用充气管定向推进辅以定方向定间距定采出量手段防漏增采开采模式既能稳定现有生产运行,又能很好控制矿柱位置和矿柱大小,保证整个矿区安全,规避环境风险,还确保井组间的有效隔离,是现有其它生产工艺所不能及的。
2、本发明通过充气管和软管同步的延伸将注水井的注水溶盐点推进到距离现有井底50—300米左右的盐体中持续安全溶盐,实现:①卤水增咸;②停止(放慢)老腔溶盐防漏;③避免矿柱溶蚀防塌陷;同时克服了钢性钻具在溶腔内转向艰难、推进距离很短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卤井溶腔岩体中浮力软管定向推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套管;2—支撑器;3—软管;4—充气管;5—软管导向器;6—防阻引鞋;7—旋转支撑器;8—密封隔环;9—盐层及夹层;10—漏失层;11—油管;12-—新溶腔;13—连接通道;14—注水直井;15—出卤斜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所示,卤井溶腔岩体中浮力软管定向推进装置包括套管1、支撑器2、软管3、充气管4和软管导向器5。支撑器2连接在软管3的底部并通过旋转支撑器7与软管导向器5转动配合,软管导向器5设置在软管3的外部,软管3穿过套管1的底部并穿出软管导向器5,充气管4内置于软管3中,充气管4的一端穿出套管1,充气管4的另一端穿出软管3,充气管4内的压力保障依靠与其相连的高压管在地面逐步提升。充气管4的大小,需根据具体卤井深度下软管3的重量而确定,一井一确定。充气管4和软管3均选用密度小于1,软化温度在132—135℃之间的PE管。
软管3位于套管1内的一端外壁与套管1的内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软管3位于套管1内的一端外壁与套管1的内壁之间通过密封隔环8密封配合,使进入套管1内的水能有效的进入充气管4与软管3之间的间隙,进而向新溶腔内注水。
充气管4的另一端朝上设置防阻引鞋6,防阻引鞋6为向外拱起的弧形结构,软管3定向推进过程中,该防阻引鞋6可防止充气管4端部与新溶腔壁接触,进而阻碍充气管4向前推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胜钢,未经廖胜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667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测录井气路报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旋转式线性覆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