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消化科双腔胃管的旋接头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66717.1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270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雷;吴美英;侯小霞;李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春雷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M3/02;A61M3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3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消化 科双腔胃管 接头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消化科双腔胃管的旋接头组件。
背景技术
在消化科临床上,经常需要用胃管进行洗胃、胃内容物抽取等操作。早期的胃管大多是 单腔管,进液和排污都采用同一通道,不仅操作上比较麻烦,也给患者增加了痛苦,随着技 术的发展,进液、排污管道分离逐渐成为主流技术,具体方案有两种:一种是两条管道并排 设置,另一种是在单管的内部增加隔壁实现分离。这两种结构都存在问题:进液管单一,不 能对附着在胃内壁上的污物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延长了清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
公告号为CN204745127U的一种消化内科用可视洗胃器,通过分流阀连接多根进液管的 方式,扩大了喷液时的喷射范围,提高喷射、清洗效率,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本质仍然是 基于“单管内部增加隔壁实现分离”的双腔胃管技术,其结构特点也决定了出液喷头的冲洗 范围有限,且进液、排污管路固定,不能进行切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提供一种用于消化科双腔胃管的旋接头组 件,通过旋接式结构实现进液、排污分离,且进液、排污管路可切换。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消化科双腔胃管的旋接头组件, 包括旋接头和旋接管,所述旋接头为前端设有封盖、内部中空的锥台状结构体,锥台斜面外 壁上设有多个头部通液孔,旋接头后端设有连接管,连接管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旋接管 为设有内管、外管的双层管状结构,内管、外管之间形成管壁腔,内管前端内壁上设有内螺 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匹配,外管前端外壁上设有多个管部通液孔,内管、外管前端齐平 并设有闭合端面。旋接组合后,旋接头的内部空腔与旋接管的内管连通,作为第一通路,内 管、外管之间的管壁腔作为第二通路,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分离;旋接管的内管后端、外管 后端连接双腔胃管的进液管、负压排污管。
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切换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的作用,比如可以将第一通路(即 旋接头、旋接管的内管)作为进液通路,将第二通路(即内管、外管之间的管壁腔)作为排 污通路,内管后端连接进液管,管壁腔则与负压排污管连通。这种情况下,旋接头前端斜面 上的头部通液孔作为洗液喷孔,其出液喷射范围为前方、前侧方球面,外管前端侧壁上的管 部通液孔作为污液抽吸孔;也可以反过来,第一通路作为排污通路,第二通路作为进液通路, 内管后端连接负压排污管,管壁腔与进液管连通,此时旋接头前端斜面上的头部通液孔为污 液抽吸孔,而外管前端侧壁上的管部通液孔作为洗液喷孔,其出液喷射范围为侧方球面。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采用旋接式连接件实现内 外管的间隔,且可根据实际需要切换旋接头与旋接管的功能,适用于双腔式胃管的负压、注 液结构,使用简便,稳定可靠,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提高了医疗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旋接头、旋接管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旋接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附图3对本实用新型做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旋接头1和旋接管2,所述旋接头1为前端设 有封盖12、内部中空的锥台状结构体,锥台斜面外壁上设有多个头部通液孔13,旋接头1后 端设有连接管11,连接管11外壁上设有外螺纹14,所述旋接管2为设有内管22、外管21 的双层管状结构,内管22、外管21之间形成管壁腔25,内管22前端内壁上设有内螺纹26, 内螺纹26与外螺纹14相适匹配,外管21前端外壁上设有多个管部通液孔23,内管22、外 管21前端齐平并设有闭合端面27。旋接组合后,旋接头1的内部空腔与旋接管2的内管22 连通,作为第一通路,内管22、外管21之间的管壁腔25作为第二通路,第一通路与第二通 路分离;旋接管2的内管22后端、外管21后端连接双腔胃管的进液管、负压排污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春雷,未经李春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667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盐酸雷莫司琼注射液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冻干粉用镀膜胶塞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