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连接GRG吊顶板的预埋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45382.5 | 申请日: | 2015-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348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06 |
| 发明(设计)人: | 马义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盈创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F13/076 | 分类号: | E04F13/07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连接 grg 吊顶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一种用于连接GRG 吊顶板的预埋组件。
背景技术
GRG吊顶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玻璃纤维增强石膏吊顶板。随着经济的高速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档文化娱乐交流场所的需求日渐剧增, 各种大型标志性建筑应运而生。玻璃纤维增强石膏吊顶板具有不变形、重量 轻、强度高、外观细密华丽、既防火又环保、且声学效果好等众多优点受到 青睐,被广泛运用到这些建筑物内装饰上。目前该类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是:由于内装饰构件呈大型化趋势,其形状复杂,需采用分块制作, 分块制作后的安装和连接存在较多的问题,特别是两连接构件的连接处产生 的应力集中,易造成构件扭曲变形、开裂、受损等问题。中国专利申请号为 2012204571253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即相邻的待连接两块构 件的连接端部各自预埋有L形吊挂板,L形吊挂板的水平板预埋在构件中,L 形吊挂板的的垂直板外露在构件的上方,两构件的L形吊挂板的垂直板之间 设有垫板、并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在一起,两块构件连接接缝镶嵌有高强石 膏,这个方案有效减少了构件变形和开裂的问题,但是两块构件完全是靠螺 栓提供支撑,这样就存在螺栓断裂或者脱落而导致构件掉落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指 数高,即使在发生螺栓断裂或者脱落的情况下吊顶板也不会掉落的一种用于 连接GRG吊顶板的预埋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连接GRG 吊顶板的预埋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相邻构件中的第一吊挂体和第二吊挂 体,所述第一吊挂体包括预埋在构件中的第一嵌入部和位于构件上方的第一 连接部,所述第二吊挂体包括预埋在构件中的第二嵌入部和位于构件上方的 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上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一连 接部上在螺纹孔下方设置有卡块,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在螺纹孔下方设置有与 所述卡块相配合的卡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嵌入部和第二嵌入部的形状均为“π”形。
优选的,所述卡块由焊接在第一连接部上的角钢形成,所述卡槽由焊接 在第二连接部上的两块角钢形成。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一嵌入部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连接,所 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二嵌入部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利用预埋组件将相邻的第一 构件和第二构件连接后,即使螺栓发生断裂,通过卡块和卡槽的相互配合, 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形或者发生断裂甚至掉落的危险情 况,提高了施工和建筑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连接GRG吊顶板的预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预埋组件设置在两个构件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构件;2、第二构件;3、第一吊挂体;4、第二吊挂体;5、 第一嵌入部;6、第二嵌入部;7、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垫板; 10、螺栓;11、螺母;12、高强石膏;13、卡块;14、卡槽;15、角钢;16、 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用于连接GRG吊顶板的预埋组件,包括第一吊 挂体3和第二吊挂体4,第一吊挂体3包括预埋在第一构件1中的第一嵌入部 5和位于第一构件1上方的第一连接部7,第二吊挂体4包括预埋在第二构件 2中的第二嵌入部6和位于第二构件2上方的第二连接部8,第一连接部7和 第二连接部8之间设置有垫板9,第一连接部7和第二连接部8上均设置有螺 纹孔16,第一连接部7、垫板9以及第二连接部8通过螺栓10和螺母11连 接,第一连接部7上在螺纹孔16下方设置有卡块13,第二连接部8上在螺纹 孔16下方设置有与卡块13相配合的卡槽14。本实用新型中利用预埋组件将 相邻的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连接后,即使螺栓10发生断裂或者脱落,通 过卡块13和卡槽14的相互配合,第一构件1和第二构件2也不会发生较大 的变形或者发生断裂甚至掉落的危险情况,提高了施工和建筑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盈创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盈创新材料(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453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