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极性圆柱体锂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44246.4 | 申请日: | 2015-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83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曹居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居国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7;H01M2/06;H01M2/30;H01M2/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百瑞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0 | 代理人: | 曾新浩 |
地址: | 515800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极 圆柱体 锂离子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多极性圆柱体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倍率高容量的优点,且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使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几年广为关注的研究热点。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采用传统的卷绕式和层叠式两种结构,其中层叠结构工艺复杂、效率低且安全隐患相对较多,而卷绕结构虽然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安全性好,但传统的卷绕式电池充放电内阻较大、充放电电流小。
通常圆柱形锂电池以一端突出的头部为正极,另一端的平面底部为负极,使用时多采用串联接触的方式来提高电压,时间久了电池与电池之间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
使用两端双向引出焊接的方式,就解决电池与电池之间接触不良的问题了,大大提高了电池充放电的效率问题,从而满足了串并联在不同场合的使用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减小电池内阻、增加充放电电流的圆柱体锂离子电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极性圆柱体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卷绕芯及圆柱壳体,所述卷绕芯装于圆柱壳体中,所述卷绕芯由正电极片、负电极片及第一绝缘隔膜组成,所述正电极片上设有至少二根正极导柱,所述负电极片上设有至少二根负极导柱,使用所述第一绝缘隔膜将所述正电极片和负电极片隔开并卷绕成所述卷绕芯;所述正极导柱两端与负极导柱两端均分别从圆柱壳体上下端开口处双向引出。根据电池的容量大小和外形尺寸,可自由调整正负极导柱两端摆放固定位置,圆柱壳体为铝壳或钢壳或塑料壳。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壳体上下端开口处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塞、第二密封塞,所述第一密封塞、第二密封塞均开有可让对应正极导柱两端与负极导柱两端穿出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芯还包括第二绝缘隔膜,所述正电极片、第一绝缘隔膜、负电极片、第二绝缘隔膜依次叠加并卷绕成所述卷绕芯。
进一步的,所述卷绕芯还包括第二绝缘隔膜,所述负电极片、第一绝缘隔膜、正电极片、第二绝缘隔膜依次叠加并卷绕成所述卷绕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塞及第二密封塞的下表面均设有防爆孔,防止电池爆炸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塞及第二密封塞的上表面均设有若干垫块,当电池短路时,防爆孔容易被冲穿,垫块使第一密封塞、第二密封塞与电路板之间保留一定空间,防爆孔不会被电路板挡住。
本实用新型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能够减少充放电内阻、增加充放电电流,防止大电流放电产生的热量烧坏化学涂层,安全性高;采用圆柱形壳体包装卷绕芯,所述正极导柱两端与负极导柱两端均分别从圆柱壳体上下端开口处双向引出,方便了锂离子电池可焊接在不同电器上,以串联或并联方式接入;所述圆柱壳体底面开设有防爆孔,防止电池爆炸发生。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的部分零件分离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正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负电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正电极片、负电极片、第一绝缘隔膜及第二绝缘隔膜叠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的多极性圆柱体锂离子电池,包括卷绕芯1及圆柱壳体2,所述卷绕芯1装于圆柱壳体2中,所述卷绕芯1由正电极片11、负电极片12、第一绝缘隔膜13及第二绝缘隔膜14组成,所述正电极片11上设有若干根正极导柱(1101、1102……110N),所述负电极片12上设有若干根负极导柱(1201、1202……120N),所述正电极片11、第一绝缘隔膜13、负电极片12、第二绝缘隔膜14依次叠加并卷绕成所述卷绕芯1;所述正极导柱(1101、1102……110N)两端与负极导柱(1201、1202……120N)两端均分别从圆柱壳体2上下端开口处双向引出。
所述圆柱壳体2上下端开口处分别设有第一密封塞3、第二密封塞4,所述第一密封塞3、第二密封塞4均开有可让对应正极导柱(1101、1102……110N)两端与负极导柱(1201、1202……120N)两端穿出的通孔(31,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居国,未经曹居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442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层叠式两端输出双极性锂离子电池
- 下一篇:一种狭长型前置端子蓄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