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移液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41322.6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46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刘琦;李洁;肖俊;陆蔺辉;董明;刘瑜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L3/02 | 分类号: | B01L3/02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罗韬 |
地址: | 621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移液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工实验应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移液器。
背景技术
从盛有大量液体的容器移取一定量(5ml、10ml等)液体到指定的另一容器 内,这在化工实验中是需要经常被完成的工作。在实验室目前操作人员一般使 用移液管来完成以上工作。移液管的使用方法大致如下:右手拿移液管上端合 适位置,将移液管插入待吸液面下1~2cm处;左手拿吸耳球,将其握在掌心, 尖口向下,紧握吸耳球,排除球内空气,再将尖口紧接至移液管上口,慢慢松 开手指,液体将吸入移液管内;当移液管内液面上升至标线上约1~2cm处时, 迅速用右手食指堵住移液管管口,将其提出待吸液面;使移液管保持垂直,刻 度线与视线保持水平,稍稍松开右手食指,液体缓慢从移液管流出,当液体的 月牙面底线与标线上沿相切时,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最后将移液管移至承接 液体的容器后,放开右手食指,使定量液体流入容器内。
由以上描述可见,使用移液管移取一定量液体的操作过程十分复杂,效率 很低。如果一次实验需要多个样本,那么操作人员就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工作。 本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移液器”就是为解决以上问题而设计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移液器。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 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移液器,所述移液器包括移液漏斗、三支阀、定量管和两支阀, 所述移液漏斗设置在所述定量管的顶部,所述两支阀设置在靠所述定量管的底 端,所述三支阀设置在所述移液漏斗与所述两支阀之间并离所述移液漏斗的距 离更近。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三支阀有两个阀位,能够控制所述定量管与所 述移液漏斗的下端口的连通或关闭,还能控制所述定量管与外部空气的连通或 关闭。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支阀有两个阀位,能够控制所述定量管下端 口的关闭或打开。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两支阀的末端为锥形开口。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定量管的材质为玻璃或塑料。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定量管的容量范围为5~100m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1、该新型移液器操作简单,移取液体方便快捷。
2、该新型移液器移取的液体量准确,即使长时间使用后,移取液体的容量 误差也很小,该新型移液器使用定量管来量取液体,三支阀和两支阀对定量管 的影响,可以在制作定量管时进行补偿,所以移取的液体量准确。由于阀门比 较耐用,磨损量小,所以即使长时间使用后,移取液体的容量误差也很小。
3、该新型移液器易于实现由部件组合的方式构成,即易于实现组合化、序 列化,可以根据移取液体的容量选择不同的定量管,也可以根据移取液体的总 量选择不同的移液漏斗,这样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文件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实施例中所需要 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是本申请文件中一 些实施例的参考,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它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移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移液漏斗,2-三支阀,3-定量管,4-两支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 式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移液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液 器包括移液漏斗1、三支阀2、定量管3和两支阀4,所述移液漏斗1设置在所 述定量管3的顶部,所述两支阀4设置在靠所述定量管3的底端,所述三支阀2 设置在所述移液漏斗1与所述两支阀4之间并离所述移液漏斗1的距离更近。
所述三支阀2有两个阀位,能够控制所述定量管3与所述移液漏斗1的下 端口的连通或关闭,还能控制所述定量管3与外部空气的连通或关闭。
所述两支阀4有两个阀位,能够控制所述定量管3下端口的关闭或打开。
所述两支阀4的末端为锥形开口。
所述定量管3的材质为玻璃或塑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413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试管塞
- 下一篇:主动式微流体混合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