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菌腔镜抓钳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5834.1 | 申请日: | 2015-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63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马冬捷;李单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29 | 分类号: | A61B17/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李振文 |
地址: | 10073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菌 腔镜抓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菌腔镜抓钳。
背景技术
现有目前外科手术已经进入微创化时代,高清电视镜下的腔镜手术如腹 腔镜及胸腔镜手术已替代绝大多数原有的开放手术(开胸或开腹手术),而 手术微创化的进步离不开外科医生对解剖的不断深入理解和手术技巧的熟悉 掌握,更重要的是腔镜专用手术器械的不断研发应用。
当前腔镜手术常用的抓持器械为各种腔镜抓钳(分离钳),此类腔镜抓 钳已使用了近30年,已成为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手术室的常规配备腔镜手术器 械,其钳杆表面为绝缘材质,钳头为金属材质可导电可张开闭合,原设计为 电凝止血用,钳头通过关节与钳杆相连接,但随着超声刀及双极电凝的应用, 已很少使用腔镜抓钳做分离和电凝止血操作,因此腔镜抓钳转而成为推挡和 钳夹牵拉组织器官以显露手术操作区域的最常用器械。
但随着微创化手术理念及无抓持式脏器保护,使这些传统的腔镜抓钳显 得其金属尖端对所推挡牵拉的脏器组织(如胃壁,肝,血管系膜,肺,血管 等)过于容易受到器械损伤,出现出血,器官破损(肺破裂、胃浆膜层损伤、 肝或胰腺损伤出血等)、穿孔,组织缺血坏死、瘘等,引起术中术后手术并 发症。于是目前外科医生多以自身的柔和手感掌握抓持力度,及以抓钳夹持 腔镜纱条遮挡器官,来协助显露操作部位而尽量减少手术附损伤。目前为止 尚无腔镜使用具有完全无创特性的腔镜抓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菌腔镜抓钳(分 离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无菌腔镜抓钳,钳杆、关节和钳头,所述钳杆通过关节与钳头相 连;所述抓钳的外部设有无菌橡胶保护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
腹腔镜或胸腔镜通过使用一次性腔镜抓钳软胶保护头,在不改变原有腔 镜抓钳结构和使用习惯但情况下,即可解决传统腔镜抓钳在腔镜手术中推挡 牵拉动作对脏器组织的损伤问题,更加容易且安全地完成微创手术过程,减 少组织附损伤和相关手术并发症。
附图说明
图1是无菌腔镜抓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 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为无菌腔镜抓钳(也叫分离钳)结构,该抓钳用户与腹腔 镜或胸腔镜实用,所述腔镜抓钳包括:钳杆1、关节2和钳头3,所述钳杆通 过关节与钳头相连;并在所述抓钳的外部设有无菌橡胶保护套4,该无菌橡 胶保护套为一次性使用。
上述无菌橡胶保护套的厚度为1-1.5mm。
所述无菌橡胶保护套的尾端设置有不干胶贴,通过不干胶贴将所述无菌 橡胶保护套缠绕固定于腔镜抓钳钳杆上。
本实施例设计理念是增加腔镜抓钳配套的一次性橡胶腔镜抓钳保护头, 尾端固定方式类似与拳击防护手套手腕处缠绕粘贴固定方式(或指氧饱和度 测量仪之间探头粘合固定形式),以防术中使用时脱落。可以解决传统腔镜 抓钳在腔镜手术中推挡牵拉动作对脏器组织的损伤问题,更加容易且安全地 完成微创手术过程,减少组织附损伤和相关手术并发症。
使用时:撕开无菌包装袋将腔镜使用一次性腔镜抓钳软胶保护头打开至 手术台上,护士将腔镜抓钳头微微张开,插入软胶保护套分叉头内至钳头关 节处,将保护头尾端的固定带缠绕于腔镜抓钳杆部贴紧即可使用,且并不改 变原腔镜抓钳(分离钳)的常规使用习惯和消毒方法。佩戴保护套后,腔镜 抓钳能够让医生放心地抓持容易受损的组织器官(胃、肺等)及血管系膜, 或遮挡肝脏胰腺等质脆组织,而几乎不出现任何器械接触性损伤。手术结束 后撕下腔镜抓钳的保护套丢弃,并按医用垃圾处理。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 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 型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 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 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5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组合刃针
- 下一篇:医用神经牵拉骨凿组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