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多孔喷管换热器的连续式低氧高温燃烧熔铝炉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33601.8 | 申请日: | 2015-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797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效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7B14/14 | 分类号: | F27B14/14;F27D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献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34 | 代理人: | 杨献智 |
| 地址: | 51005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多孔 喷管 换热器 连续 低氧 高温 燃烧 熔铝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窑炉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熔铝炉。
背景技术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全世界都在大力提倡节能 减排,尤其是对于耗能和污染都较严重的工业窑炉相关产业,如何进 行节能减排改造,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设计该类设备时必须要 考虑的因素。
以熔铝炉为例,其烟气出口处的烟气温度通常会达到1000-1100 摄氏度左右。如果将这些高温烟气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不但会造成能 源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本领域一直在不断探 索降低锅炉烟气温度的技术,例如将锅炉的排放烟气重新引入锅炉再 次燃烧,或者在烟气排放过程中设置换热器,对烟气余热加以利用, 上述种种措施在降低烟气温度的同时实现了对烟气能量的最大化利 用,节省了能源,并降低了排放污染。在现有的高温烟气余热利用技 术中,常常采用不锈钢材质或碳钢材质的换热器,然而不锈钢的成本 高,应用范围有限,而碳钢相对于不锈钢而言,无法承受较高的温度, 因此采用碳钢材质的换热器往往需要在多个换热器或蓄热室之间切 换,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且维护检修难度大。
如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3123241A号揭示的一种熔铝炉用空气 预热器,包括碳化硅材料、空气预热器换热钢管,碳化硅材料内衬于 空气预热器换热钢管内壁。该熔铝炉用空气预热器为了避免高温烧 坏,其采用碳化硅材料内衬于空气预热器换热钢管内壁,这使得制造 成本升高。
又如中国专利公开第203550557U号揭示的一种熔铝炉快速切换 蓄热式燃烧系统,包括:炉体、第一及第二燃料喷嘴、第一及第二通 气管、第一及第二储热器、第一及第二进气管,其中,第一储热器与 第二储热器能够交替在预热工作状态与蓄热工作状态之间切换运行。 并且,第一储热器和/或第二储热器包括第一级蓄热区、第二级蓄热区 以及设置在第一级蓄热区与第二级蓄热区之间的沉淀区。该熔铝炉快 速切换蓄热式燃烧系统为了避免高温损坏储热器,采用了两个储热器 交替运行,这使该系统的构造成本升高。
可见,以上所公开的技术均采用换热器进行高温烟气和空气的热 交换,利用烟气余热来预热空气,然而上述技术存在缺点或不足,例 如:(1)、将一对燃烧器以及与一对燃烧器分别对应的一对蓄热室设 置在炉体的两侧,当一侧的燃烧器和蓄热室温度过高时,切换为另一 侧的燃烧器和蓄热室,然而在切换过程中需要设备停止运行,使得燃 烧不连续,功率损耗大;(2)、上述高温烟气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方式, 热交换效率不高,均无法达到较佳的热交换效果,特别对于熔铝炉而 言,由于其排放的烟气温度高达1000-1100摄氏度,上述换热器的结 构和工作方式均无法满足有效降低烟气温度的要求,因此易造成换热 器的温度过热,特别是采用碳钢制造的换热器,更无法长时间承受如 此高的烟气温度,存在安全隐患;(3)、排放的烟气中氮氧化合物含 量高,对环境存在危害。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烟气余热、实现高温烟气与空气之 间有效热交换的熔铝炉余热利用系统成为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显著提高换热效率、有效避免 换热器过热损坏的连续式低氧高温燃烧熔铝炉。
本文中的术语“标定耐热温度”是指材料在该温度下可以保证长 时间工作而不损坏。
一般碳钢的标定耐热温度约为350摄氏度,碳钢最高允许使用温 度上限一般为450摄氏度,超过450摄氏度碳钢会产生石墨化现象, 使钢的强度降低导致碳素钢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因此,尽管碳钢价格 低廉且工艺性能(如焊接性和冷成形性)优良,但一般的熔铝炉高温 换热器不能采用碳钢材料制造。
一般不锈钢的标定耐热温度约为525摄氏度。有些特殊的不锈钢 耐热温度可能更高,如301或304不锈钢的耐热温度约为870摄氏度 左右,但不锈钢材料价格较高且工艺性能较差,虽然可用于熔铝炉高 温换热器,但在约1000摄氏度的高温工况下,也会缩短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特殊构造的多孔喷管换热器,即使换热器采用一 般碳钢制造,也能保证长时间工作不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3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冷剂管道内部的测量模块
- 下一篇:中央空调制冷系统的冷却塔能耗控制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