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人造羽梗的轻质羽毛球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2972.4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88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山海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3B67/187 | 分类号: | A63B67/18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4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造 羽毛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羽毛球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人造羽梗的轻质羽 毛球。
背景技术
羽毛球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传统群 众体育项目,羽毛球运动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用羽毛球的羽毛,大多 是采用天然羽毛,如鹅鸭羽毛来制作。鹅鸭羽毛的强度、韧性都特别适合 羽毛球的要求,但是它的成本较高而且原料的供应数量有限。因此人造羽 毛球越来越被人们采用。然而,现有的人造羽毛球的羽梗通常采用塑料、 尼龙等材料制作而成,由于其比重比较大,往往会出现超重现象。另外, 球裙偏重,重心不是像天然羽毛球一样集中在球头上,造成控球的困难, 无法施展细腻的网前技术和精确的落点控制,这成了人造羽毛球难以解决 的技术问题。要做出和天然羽毛球性能一样的人工材料羽毛球,必须实用 新型轻质的人造羽梗。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重量始终达不到像羽毛那 么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羽毛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人造羽 毛球的超重问题,其效果可以达到天然羽毛球的质量,具有良好的飞行性 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人造羽梗的轻质羽毛球包括一组羽片和一个球头,每一支羽片都 对应有羽梗,羽梗环状排列成裙状,羽梗上绕有连接线,其特征是羽梗为 空心的羽梗,羽梗下一体连接有圆形承接板,承接板下设有承接装置,球 头上设有与承接装置相适配的承接座,承接板通过承接装置与承接座和球 头相连接,羽片与相对应的羽梗上端相连接。羽片的中央是毛梗,毛梗与 羽梗上端相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羽梗内设有圆柱腔体的空心羽梗,减少 了羽梗的重量。另外,羽梗与圆形承接板一体连接,通过承接板下设有承 接装置与球头相连接,其整体性能好。在制造过程中,各羽梗一致性好,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本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制作的羽毛球,在16 根羽毛固定在球头上,可以达到规定的球重4.74--5.50克的要求,有效 地解决了现有羽毛球的人造羽梗结构,容易造成羽毛球的超重问题,其效 果可以达到天然羽毛球的质量,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推广价值高。
具体实施时,承接板下的承接装置为环状的承接环,球头内的承接座 为圆柱形凹座,承接环的外壁与凹座的内壁相适配,承接环设在球头内的 凹座内。该结构的球头通常为泡沫材料制成。
具体实施时,承接板下的承接装置为环状的承接环,球头内的承接座 为圆环形凹槽,承接环与凹槽相适配,承接环设在球头内的凹槽内。该结 构的球头通常为软木制成。
具体实施时,承接环的下端外缘设有呈向上倒角的止退环。承接环的 下端外缘增设止退环,承接环压入凹座或凹槽后,承接板和球头连接牢固, 不易脱落。
具体实施时,羽梗的上端设有插槽,插槽的内径大于羽梗空心的圆柱 腔体的内径,羽片的毛梗插接在插槽内。
具体实施时,羽梗上绕有连接线为与羽梗浇注一体的连接筋。连接筋 与羽梗浇注一体,大大地提高了制造效率。
具体实施时,羽梗上绕有连接线为编线。用编线作为连接线,然后涂 上胶水,可以提高其整体的强度。
具体实施时,羽片为天然羽片。通过人造羽梗与天然羽毛的粘接,可 实现天然羽毛的同样效果,真正达到废物利用,并缓解目前天然羽毛原料 供应不足的现象,同时降低天然羽毛球的制造成本。
具体实施时,羽片为人造羽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球重量小,解决了人造 羽梗容易造成羽毛球的超重问题,其效果可以达到天然羽毛球的质量,具 有良好的飞行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球头2、羽梗3、羽片4、连接筋5、承接板6、 承接环7、凹座8、编线9、凹槽21、插槽31、毛梗61、止退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2所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陈述: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山海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山海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29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多级纳米孔道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家庭污水回收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