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护壁跟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31711.0 | 申请日: | 2015-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92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波;徐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机意园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7/20 | 分类号: | E21B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护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钻井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应用在空调地源热泵系统钻井过程中的护壁跟管。
背景技术
地源热泵管井是热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技术中地源热泵管井的钻井具体过程如下:图纸交底→底井定位→设备就位→钻头及钻杆下钻→下放地埋水管→上提钻杆→下钻至规定深度→回灌泥浆护壁→其他工序。
根据地源热泵系统的要求,地源热泵管井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深度浅,一般100-120米左右;(2)、孔径相对在150mm-200mm左右;(3)、地埋井需求数量较多,一般在500口以上;(4)、施工工期要求紧。
在钻井时,一般会遇到以砾石层及粗颗粒沉积为主的地质,该地质特点是:(1)、堆积物粒度、厚度、甚至成分不一;(2)、结构松散、无胶结或胶结程度差、无充填;(3)、空隙比大,位于区域地下水位以下或有补给源时,往往为富水层。
在一些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地质中含有碎石带,上提钻杆后会出现孔井被坍塌堵住,造成地埋水管无法下放至规定深度的现象,即使成孔,在裸孔情况下,孔壁仍不规则光滑,下管也困难(孔壁不稳定),且容易造成PE地埋管划伤;目前在该类地层施工,传统的钻井施工方法存在难度大,成本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能够保证钻孔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护壁跟管。
一种护壁跟管,包括管体,管体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相邻管体同轴相接的连接部,由管体组合构成的护壁跟管,口径为183mm*12mm,长度为5500mm,穿过细砂垫层,位于碎石层及沙及砾石层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连接部为内螺纹,或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管体为无缝钢管。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在地源钻井系统工序中可有效、快速的实现成孔与下管,并能够保护地埋管,具有施工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护壁跟管,包括管体1,管体1的端部设有用于与相邻管体同轴相接的连接部2。
使用时,根据使用需要选择管体1的数量,将若干根管体1通过连接部2,依次同轴连接成护壁跟管,长度合适后(护壁跟管的长度根据施工现场地质坍塌的深度确定,一定要超过坍塌层),加装在钻头及钻杆的外围,护壁跟管直径略小于成孔直径,随钻头一起下钻;护壁跟管的长度超过施工现场地质坍塌的深度500mm要求,以便跟管防止地质坍塌保护循环水管顺利下管至规定深度,避免地埋管被硬物质划伤,地埋管下管及回填完成后将护壁跟管拔出,循环使用。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为内螺纹,或与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目的在于,管体1之间采用螺纹连接方式,不仅连接方便,而且能确保连接的牢固度。当然,本行业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是,采用卡扣等连接件方式替代,也可实现管体1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管体1为无缝钢管。目的在于,确保管体1在使用时的强度、硬度及防腐蚀性。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由管体1组合构成的护壁跟管,口径为183mm*12mm,长度为5500mm,穿过细砂垫层3,位于碎石层4及沙及砾石层5处,打井直径D为150mm,钻杆6位于护壁跟管的中轴线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机意园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机意园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17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