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电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930493.9 | 申请日: | 2015-1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12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王乃瑞;苏志高;罗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P23/00 | 分类号: | H02P23/00;H02M1/08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9 | 代理人: | 林祥翔;黄以琳 |
| 地址: | 351100 福建省莆***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 汽车电机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广泛应用于直流电压为600V及以上的 变流系统如交流电机、变频器、开关电源、照明电路、牵引传动等领域。在实 际驱动控制系统中,需要同时开通、关断的某两相IGBT的桥臂,但因驱动信号 走线距离不一致、驱动电压差异、驱动元器件性能差异等客观因素导致两相 IGBT开通不同步,其结果就是最先开通的桥臂冲击电流较大、热损耗较大;最 先关断的IGBT电压冲击尖峰较高。IGBT长时间工作在此类工况下,会发生明 显地降低整体性能。
目前IGBT驱动方案在开通同步性上采用以下措施:
1、三相的IGBT门极驱动线走线距离尽量一致,不能做到一致的,尽量减 少差距;
2、三相的IGBT门极驱动电压之间的偏差控制在±3%;
3、驱动功率不大的IGBT,三相下桥臂驱动共用驱动电源。
但上述技术措施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三相IGBT的门极驱动线距离一致,必然会有一相或者两相的门极 会走曲线,从而导致寄生电容增加,降低了门极驱动抗干扰性,增加误导通、 误关断的风险;
2、目前主流的IGBT驱动电源采用的拓扑结构是反激式(flyback),其特点 是,可以输出相互隔离的多路电压,但是多路电压之间差异较大,要控制开关 电源的输出电压精度为3%,必然对工艺、调试要求严格,增加大量成本。
3、三相下桥臂共用驱动电源,相当于驱动负载增加,反激式开关电源的特 点是,负载增加,输出电压下降,输出电压下降会导致IGBT开通时间比设计的 要求长,开通损耗增加,增加了热损耗,降低了稳定性。对于驱动功率要求较 大的IGBT,该方法不适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电路,用于减 少IGBT开通同步性较差的问题,从而减少了冲击电流、冲击电压、热冲击等不 良后果的发生,提高IGBT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电路,包括:主控芯片、驱动芯片、第一绝缘栅双 极型晶体管、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四绝缘 栅双极型晶体管、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第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比较 器组;
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第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互串联构成电 机的A相控制电路;第三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第四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相互 串联构成电机的B相控制电路;第五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和第六绝缘栅双极型 晶体管相互串联构成电机的C相控制电路;
所述驱动芯片包括六路以上驱动支路,所述比较器组包括六个以上比较器; 所述主控芯片连接于驱动芯片的控制输入端,所述驱动支路的输出端连接于所 述比较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至第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 的门极分别连接于比较器的输出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至第六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栅 极与射极之间均连接有一个续流二极管。
进一步的,在所述A相控制电路,B相控制电路和C相控制电路的输入端 均设置有光电耦合器和一组自举电容。
进一步的,所述比较器为迟滞比较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电路在IGBT的门 极与驱动支路输出端之间增设了比较器,比较器的输入端连接于两路不同的驱 动支路,输出端连接于IGBT的门极,本实用新型通过增设比较提高了IGBT开 通或判断的同步性,减小IGBT开通不同步所致的电流冲击,关断不同步所致的 电压冲击,以及两者所致的热冲击,提高了IGBT的稳定性、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两个驱动支路通过比较器级联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 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304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