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26166.6 | 申请日: | 2015-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7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张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辰 |
主分类号: | A47K3/022 | 分类号: | A47K3/0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61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组合式 助浴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属于洗浴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中国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老年人的护理愈发显得重要。但是伴随急速老龄化的现象,老年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洗浴时,由于卫生间内湿滑,极易发生摔倒事件,这样,就会导致老人摔伤或引起疾病的发生,为了让老年人能够安全、便利的清洁身体,需要一种安全、实用的助浴设备来帮助老年人完成洗浴活动。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养老需求,不断探索、完善、创新服务健康养老的产品与设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由于该助浴舱设置有舱盖、舱体、舱座三个部件,其高度均小于五十厘米这样就可顺畅通过入户门,其中舱体宽度为九十五厘米,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感;而且,舱盖内置发热板采用红外线“非电阻”面状碳纤维材质,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性;同时,舱体下端设置有加压水泵与过滤罐,不仅避免了洗浴过程中对室内上、下水管道的依赖,而且提高了用水水质,每次浴后还可开启臭氧消毒功能保证舱内卫生;另外,该助浴舱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便,适合普及推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一种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它由舱盖、发热板、舱体、舱座、舱椅、控制板、淋浴器、加压水泵、过滤罐部分组成,其特征是:在舱体下端设置有舱座,舱座的前端设置有电源接头,舱体中部设置有舱椅和淋浴器,舱椅一侧设置有引水管,引水管的一端与淋浴器相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舱体、加压水泵、过滤罐与舱体底端相连接;舱体前部设置有头部靠枕,舱体的后端设置有舱盖,舱盖与舱体之间通过固定轴、轴盘、弧形凸棱固定连接;舱体的下端设置有过滤罐和加压水泵,过滤罐与加压水泵之间通过引水管相连接,引水管与舱体内的淋浴器相连接;舱盖内侧设置有发热板,舱盖的前端设置有凹槽扣手,舱盖上端设置有控制板;电源接头通过导线与控制板相连接,发热板、淋浴器、加压水泵分别通过导线与控制板相连接。
所述的舱盖内设置的发热板采用红外线碳纤维发热材料制成。
所述的舱盖、舱体、舱座三个部件,其高度均限制在五十厘米之内,舱体宽度不大于九十五厘米,这样可方便拆卸、安装时顺利通过住宅房门。
使用方法:
将助浴舱连接电源,通过控制板将发热板开启预热,将十升温水倒入舱内,由舱内水泵加压循环,可在温水中加入奶、蜜等来提高舒适度,待舱内温度达到或超过40度后即可以进舱,洗浴者坐在舱椅上,头部通过舱盖口可伸出舱外靠在头部靠枕上,洗浴者在光浴过程中微汗为宜,大汗即止,浴后可将水抽出舱外。
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助浴舱设置有舱盖、舱体、舱座三个部件,其高度均小于五十厘米这样就可顺畅通过入户门,其中舱体宽度为九十五厘米,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感。
2、舱盖内置发热板采用红外线“非电阻”面状碳纤维材质,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性。
3、舱体下端设置有加压水泵与过滤罐,不仅避免了洗浴过程中对室内上、下水管道的依赖,而且提高了用水水质,每次浴后还可开启臭氧消毒功能保证舱内卫生。
4、该助浴舱结构设计合理,操作简便,适合普及推广。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的分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上述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的各组成部分由下列阿拉伯数字表示:
舱盖-1、发热板-2、舱体-3、舱座-4、电源接头-5、头部靠枕-6、舱椅-7、引水管-8、固定轴-9、轴盘-10、弧形凸棱-11、凹槽扣手-12、控制板-13、淋浴器-14、加压水泵-15、过滤罐-16。
下面结合实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功能组合式助浴舱,它由舱盖1、发热板2、舱体3、舱座4、舱椅7、控制板13、淋浴器14、加压水泵15、过滤罐16部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辰,未经张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261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