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投射电容式触摸屏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22035.0 | 申请日: | 2015-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473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孙大鹏;窦胜国;王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华睿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查俊奎;朱戈胜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投射 电容 触摸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尤其涉及一种能解决大尺寸触摸屏管脚多,需要芯片多的一种投射电容式触摸屏。
背景技术
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智能手机的标置,并逐渐在各个行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最主要还是应用于手机、平板这类中小尺寸屏幕上,像电脑显示器、电视这类的大尺寸屏幕上电容式触摸屏应用也越来越多,但大部分IC大都还是主要应用于手机、平板的,一般,一颗IC芯片支持的触摸屏尺寸都不超过10寸,大屏幕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电极数目多,对IC芯片管脚数量的需求更大,制作大尺寸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就需要将几颗这样的IC芯片并联上才能支持更大屏幕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屏幕的尺寸越大越要的IC芯片越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颗IC芯片支持的触摸屏尺寸都不超过10寸,大屏幕投射电容式触摸屏电极数目多,对IC芯片管脚数量的需求更大,制作大尺寸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就需要将几颗这样的IC芯片并联上才能支持更大屏幕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屏幕的尺寸越大越要的IC芯片越多。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包括横向电极层和纵向电极层,每层电极层对称分为电极层第一区域和电极层第二区域,所述电极层第一区域引出的电极数量和电极层第二区域引出的电极数量相同,在同一电极层中所述电极层第一区域引出的相邻的任意两个电极通过导线与电极层第二区域引出的不相邻的任意两个电极相连。采取此结构,将触摸屏同一电极层的电极两两并联起来,连接到IC芯片的同一IO口,以此来减少对芯片IO口的需求,当电极两两连接的时候,将电极数除以二,电极层第一区域引出的电极按顺序排列,每条电极引出一条导线,且每条导线都与电极层第二区域的其中一个电极相连,在并联时,要保证电极层第二区域电极的排列顺序不但不能跟电极层第一区域相同,还要保证电极层第一区域相邻的电极在与电极层第二区域的电极相连时,是间隔排序,比如,电极层第一区域电极排列顺序是1、2、3、4、5,在电极层第一区域的排列顺序是1、3、5、2、4。
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电极层和纵向电极层采用ITO、IZO、纳米银或纳米碳管,更优的,所述横向电极层和纵向电极层为ITO层。
进一步的,一种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包括上层基材和下层基材,所述横向电极层设在所述两层基材中任一基材上,所述纵向电极层设置在所述两层基材中另一基材上。采用双层基材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与制作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基材采用PET、PC透明有机高分子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的减少大屏幕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对IC芯片管脚数量的需求,使大尺寸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对芯片管脚的需求数降低为原来的1/2,以部分解决制作大尺寸投射电容式触摸屏需要多个芯片配合使用的问题,能有效减少芯片用量,降低生产成本与制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电极并联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双层基材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触摸屏触摸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说明;
一种投射电容式触摸屏,包括横向电极层和纵向电极层,电极层通过银或铜等金属材料引出电极,再通过绑定FPC,接入使用者的主板,改进之处在于,每层电极层对称分为电极层第一区域和电极层第二区域,所述电极层第一区域引出的电极数量和电极层第二区域引出的电极数量相同,在同一电极层中所述电极层第一区域引出的相邻的任意两个电极通过导线与电极层第二区域引出的不相邻的任意两个电极相连。将触摸屏同一电极层的电极两两并联起来,连接到IC芯片的同一IO口,以此来减少对芯片IO口的需求,当电极两两连接的时候,将电极数除以二,电极层第一区域引出的电极按顺序排列,每条电极引出一条导线,且每条导线都与电极层第二区域的其中一个电极相连,在并联时,要保证电极层第二区域电极的排列顺序不但不能跟电极层第一区域相同,还要保证电极层第一区域相邻的电极在与电极层第二区域的电极相连时,是间隔排序,比如,如图1,电极层第一区域电极排列顺序是1、2、3、4、5、6,在电极层第一区域的排列顺序是1、3、5、2、4、6。
一般情况下,所述横向电极层和纵向电极层采用ITO、IZO、纳米银或纳米碳管,更优的,所述横向电极层和纵向电极层为ITO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华睿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华睿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220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