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窥镜消毒水槽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8378.1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5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燕;舒先红;程蕾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L2/18 | 分类号: | A61L2/18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金重庆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窥镜 消毒 水槽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内窥镜消毒水槽。
背景技术
近年来,内镜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不断巩固提高,并成为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眼睛”。对于治疗微创化的不断追求,“自然腔道”的概念成为热点,内窥镜几乎遍布全身各个部位,除历史悠久的支气管镜、胃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以外,肠镜、胆道镜、胸腔镜、腹腔镜、阴道镜、膀胱镜、关节镜、喉镜……应有尽有。
然而,当内窥镜为患者带来准确诊断和微创治疗的同时,其消毒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采用2%戊二醛浸泡内镜30min;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镜学组制定的纤维支气管镜临床应用指南,也指出纤支镜消毒要用2%的防锈戊二醛装入足够长度的容器内,将纤支镜放入容器内浸泡15min后,再用无菌蒸馏水彻底冲洗干净备用;对于配合内镜使用的活检钳,国外常常采用高压蒸汽消毒,国内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须用灭菌方法(环氧乙烷或2%戊二醛浸泡10h)。然而一项抽样本市17所医院(11所三级,6所二级)纤支镜(10所)和胃镜(17所)消毒状况的研究指出:(1)50%支气管镜和5.9%胃镜没有使用流动水清洗;(2)50%支气管镜和64.7%胃镜未采用指定消毒剂浸泡消毒(支气管镜及胃镜分别50%,65%)或消毒剂浓度不当(35%);(3)消毒剂更换间隔较长(7~14d)。(4)消毒后的纤支镜及胃镜污染情况严重(纤支镜:3所/10所污染,1所/10所极严重污染;胃镜:5所/17所污染,2所/17所重度污染,1所/17所极严重污染)。
目前临床对于内窥镜的消毒主要采用普通水池清洗后,置入盛有消毒液的各种形状的容器进行浸泡消毒。普通水池的形状很难将内窥镜充分展开、稳妥放置从而彻底清洗;而各种容器则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容器通常较大、消毒液需要量较多,更换不方便,从而导致更换频率较低;2.容器没有容积刻度,因此难以保证配置的消毒液浓度;3.部分单位采用同一容器浸泡多根内窥镜的消毒方式,影响了安全卫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各类内窥镜(如支气管镜、胃镜、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探头、肠镜、胆道镜、胸腔镜、腹腔镜、阴道镜、膀胱镜、关节镜、喉镜等)的清洗及消毒浸泡的内窥镜消毒水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窥镜消毒水槽,所述的内窥镜消毒水槽由进水管道、进水阀、水槽槽身、卡座、出水管道、储物柜、水槽盖、槽身刻度、出水阀组成,储物柜的顶部设有水槽槽身,水槽槽身由并联的分水槽组成,分水槽左端为斜坡,斜坡上设有卡座,斜坡表面标有槽身刻度,每个分水槽独立设有安装进水阀的进水管道和安装出水阀的出水管道,分水槽上放有水槽盖。
水槽槽身的左侧设有平台。
分水槽长且窄。
卡座为U型卡座。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水槽形状适宜内窥镜且节省空间:本实用新型的水槽槽身由一组分水槽组成,分水槽的尺寸及数量均可根据具体需求更改。
2、集流水清洗及浸泡功能为一体:每个分水槽都有独立的进水阀以及出水阀:打开出水阀,实现了内窥镜的流动水清洗;关闭出水阀,则可进行内窥镜的独立消毒浸泡。
3、接有进出水管,便于经常更换消毒液: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消毒水槽主体由进水管道、水槽槽身、出水管道组成,大大改进了传统的容器浸泡中,更换消毒溶液时的搬运过程。可以做到每天甚至每次消毒后更换消毒液。
4、消毒液浓度配置准确便捷:槽身标有刻度,确保配置消毒液的浓度准确。
5、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消毒水槽有多个独立分水槽,一镜一槽,更加安全卫生。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消毒水槽的正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消毒水槽的俯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消毒水槽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83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