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咬合型散热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6911.0 | 申请日: | 2015-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55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杨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科勒迪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张欢勇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咬合 散热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装便捷可靠的咬合型散热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元件和电子设备速度效能的不断提升,其发热量也是与日倍增,相对的半导体元件与发光二极管(LED)灯具等的散热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电子设备朝着轻薄短小方向发展也使得散热模组所能占有的容置空间进一步受限,因此,散热模组的效能面临极大的挑战。
现有的散热模组包括散热鳍片组件和热管,其工作原理是:热管具有吸热端与冷凝端,使用时通过吸热端配合吸热块将发热元件的热量吸收,然后热源将热管吸热端内的液体介质汽化并将热量携带至热管的冷凝端,通过冷凝端将热量传递至散热鳍片组件,通过散热鳍片组件将热量散发,此时汽化的介质冷凝为液体介质后,通过热管内壁的具有毛细作用的颗粒组织将液体介质回流至吸热端,以此形成一个热循环而源源不断的将发热元件的热量迅速散发出去。
藉由散热模组的工作原理可知,如何能够快速有效的将散热元件的热量吸收并传递至热管,是整个散热工作进行的第一步,也是确保散热效果的首要条件,因此,如何提高热管与吸热块牢固的结合,是热管型散热模组开发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咬合型散热模组,以实现热管与吸热块的高效稳固组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咬合型散热模组,包括热管,所述热管的吸热端连接有吸热块,所述热管的冷凝端连接有散热鳍片组件;
所述吸热块具有位于所述热管吸热端两侧的支撑部;
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均通过架桥连接;
所述支撑部的内侧设置有咬合部,所述咬合部的两端位于两端所述架桥的内侧,或者所述咬合部的两端与两端所述架桥的外侧平齐;所述热管位于两侧所述咬合部之间并通过所述咬合部将所述热管咬合锁紧;
所述支撑板的外侧还具有侧翼,所述侧翼具有铆钉并通过所述铆钉固定有安装条,通过所述安装条将所述散热模组安装在电子元件上。
进一步的,所述咬合部与所述支撑部厚度相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咬合部的两端分别通过压合齿使所述咬合部与热管锁紧。
进一步的,所述架桥与所述支撑部厚度相同,且所述架桥的下平面与所述支撑部的上平面及所述热管的上平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热管的厚度与所述咬合部的厚度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侧翼的厚度与所述支撑部的厚度相同,且所述侧翼与支撑部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相互错位,错位高度为H。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架桥、咬合部及侧翼为同材质一体化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铆钉为所述侧翼上冲压成型,即所述铆钉的高度等于所述侧翼上形成的凹槽深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咬合型散热模组,其通过两侧支撑部及咬合部结构实现从侧面与热管的连接,并通过架桥使两侧部件成为一体,该种结构方式组装简单且结合牢固,有利于吸热块与热管的吸热端之间的热量交换,散热模组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实施例所公开的咬合型散热模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所公开的另一种咬合型散热模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1.热管12.支撑部13.架桥14.咬合部
15.侧翼16.铆钉17.压合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参考图1及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咬合型散热模组,包括热管11,热管11的吸热端连接有吸热块,热管11的冷凝端连接有散热鳍片组件;
吸热块具有位于热管11吸热端两侧的支撑部12;支撑部12的两端均通过架桥13连接;支撑部12的内侧设置有咬合部14,咬合部14的两端位于两端架桥13的内侧,即咬合部14的长度H3与架桥13的宽度H1之和小于等于支撑部12的长度H2;热管11位于两侧咬合部14之间并通过所述咬合部14将热管11咬合锁紧;支撑板的外侧还具有侧翼15,侧翼15具有铆钉16并通过铆钉16固定有安装条,通过安装条将散热模组安装在电子元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科勒迪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科勒迪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69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相控阵雷达T/R模块及其散热板
- 下一篇:精确送风的机房机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