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冲编码调制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4692.2 | 申请日: | 2015-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22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唐光义;李继革;陈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4/04 | 分类号: | H04B14/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现场 可编程 门阵列 脉冲 编码 调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 冲编码调制器。
背景技术
当前遥测釆编器正朝着小型化、智能化及高速化方向发展。当前,遥测采编器主要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釆集的信号种类繁多、信息量大。遥测采编器不仅需要采集来自传 感器的模拟量信号,还需要采集开关量信号、各种数字接口设备发送的高速异步或同步串 行通信信号等。因而种类繁多、每帧PCM(脉冲编码调制)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2) 所需釆集信号由传统的传感器信号向图像信号方向发展。传统的采集信号主要是通过传感 器等设备来实现,随着图像技术及高清摄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实现遥测系统所在平台精确控 制的需要,釆集信号已扩展到图像领域。3)PCM信号码速率越来越高。相比传感器数据而言, 图像数据的量级非常大,从而使得信号传输码速率越来越高,以便于完成高速大容量数据 的采集编码。因此,研制小型化、低功耗、智能化、功能强大的遥测釆编器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冲编码 调制器,通用性强,易于推广,体积小,且对信号的接收稳定性与精确性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冲编码调制器,包括数字总线、总线适配器、模拟量输入模块、多路 开关、模数转换器、开关量输入模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仿真 调试接口,数据的采集速度快、精度高,通用性强,易于推广,体积小,且对信号的接收稳定 性与精确性高。
总线适配器一端与数字总线相连,另一端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连,数字总线用 于数字信号的接收,总线适配器用于对数字信号进行解包。模拟量输入模块与多路开关相 连,模拟量输入模块用于对模拟信号进行采集。多路开关的输入端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 输出端相连,输出端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相连,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与现场可编程门阵 列相连,多路开关接收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控制信号从而对模拟信号进行选通并将被选信 号传输至模数转换器,模数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后输出。开关量输入模块与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连,开关量输入模块用于对开关量信号进行采集传输。现场可编程门 阵列用于模拟量信号、数字量信号和开关量信号的编码传输控制。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 器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连,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用于数据和程序的存储。仿真调试 接口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连,仿真调试接口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提供硬件与程序调试的 接口。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冲编码调 制器所述的模数转换器选用亚德诺有限公司生产的模数转换器,其型号为ADC0804CLN。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冲编码调 制器所述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选用阿尔特拉有限公司生产的模数转换器,其型号为 EP3C40。
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冲编码调制器的有益效果为:
a.信号接收的通用化强;
b.体积小;
c.对信号的接收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脉冲编码调制器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 阵列的脉冲编码调制器,包括数字总线、总线适配器、模拟量输入模块、多路开关、模数转换 器、开关量输入模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仿真调试接口,数据 的采集速度快、精度高,通用性强,易于推广,体积小,且对信号的接收稳定性与精确性高。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选用阿尔特拉有限公司生产的模数转换器,其型号为EP3C40。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内集成有时钟同步码发生器、时序控制器、模数转换控制器、多总线控制 器和记忆重发器。
时钟同步码发生器为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提供所需的时钟信号与同步信号。现场可 编程门阵列不需外接时钟芯片,降低了功耗和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46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物联网信息交换装置
- 下一篇:红外中转系统的红外通信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