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脉冲变压器的PWM信号隔离变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01705.0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19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曹为理;李景银;孙宏伟;张允志;邹金欣;花磊;李帅;陈卫彬;徐鹏;韩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2 | 分类号: | H02H7/12;H02H3/24;H02H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宝庆 |
地址: | 22206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脉冲 变压器 pwm 信号 隔离 变换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一种基于脉冲变压器的PWM信号隔离变换系统。
背景技术
PWM信号在传输时,通常的隔离方式有光隔离和磁隔离,光耦隔离方式由于隔离电压相对较低,存在传输延迟、老化和可靠性差等方面的问题。而采用脉冲变压器隔离方式(磁隔离)可以实现相对较高的隔离电压,而且变压器的可靠性高、传输延迟小,可以实现较高的开关频率,不存在老化的问题,因此,在驱动高压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时,采用脉冲变压器作为隔离元件来完成驱动信号的隔离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基于传统变压器的PWM信号隔离变换电路通常要求控制脉冲占空比小于50%,传统变压器磁芯的饱和问题也限制了控制脉冲的导通时间,另外,还存在PWM波形失真,易发生故障,可靠性差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类电路的应用场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脉冲变压器的PWM信号隔离变换系统。该系统具有信号传输频率高、传输延迟小、功能扩展性强、稳定可靠、成本低、外形尺寸小、适用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应用于全控型器件(如IGBT、电力MOSFET等)的专用驱动电路中。
一种基于脉冲变压器的PWM信号隔离变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提供工作电压的电源、一PWM信号输入保护模块、一初级PWM信号隔离变换模块、一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一初级电源VCC欠压保护模块、一初级故障保护模块、一初级ERROR信号输出模块;
PWM信号输入保护模块输入端接PWM输入信号,输出端与初级PWM信号隔离变换模块2连接,初级PWM信号隔离变换模块2输出端与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3输入端耦合连接,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3输出端与初级故障保护模块5第一输入端连接,初级故障保护模块5第二输入端与初级电源欠压保护模4连接,初级故障保护模块5输出端与初级ERROR信号输出模块6输入端连接,初级ERROR信号输出模块6输出错误信号,初级电源欠压保护模4输入端与电源连接;
所述PWM信号输入保护模块接收PWM输入信号,若电路系统发生故障时,阻断PWM脉冲向次级传递;
所述初级PWM信号隔离变换模块用于将PWM输入信号变换调制成双向脉冲;
所述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与初级PWM信号隔离变换模块耦合连接,对耦合后的次级双向脉冲通过信号重构的方式还原为与原PWM输入信号同相位的HPWM信号;
所述初级电源欠压保护模块用于给电路系统提供电源电压欠压保护,若电源电压出现欠压时,发出电源欠压信号;
所述初级故障保护模块用于当接收到电源欠压信号或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发生故障时,阻断PWM信号向次级传递;若电源欠压信号或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发生故障解除,产生复位信号,电路正常工作;
所述初级ERROR信号输出模块在电源欠压或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发生故障时输出错误信号。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包括八个模块,八个模块相互间电连接,功能完善;(2)系统设置良机故障保护模块,可以针对欠压和PWM重构时的故障进行检测,并发出指令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3)保护模块在系统出现故障时,阻碍PWM信号的传输,防止对系统造成的二次伤害。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临时电源能量供给模块和次级故障保护模块的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电路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电路在PWM信号在变换过程中各点典型波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电路在故障保护记忆模块中各点典型波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基于脉冲变压器的PWM信号隔离变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PWM信号输入保护模块1、一初级PWM信号隔离变换模块2、一次级PWM信号还原重构模块3、一初级电源VCC欠压保护模块4、一初级故障保护模块5、一初级ERROR信号输出模块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江苏杰瑞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017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