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适宜河蟹、小龙虾池塘套养水蛭的网箱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97926.5 | 申请日: | 2015-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060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信海;姜爱兰;丁辰龙;吴学军;王宣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宿迁市永泰睿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4 | 代理人: | 陈臣 |
地址: | 2238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宜 河蟹 小龙虾 池塘 水蛭 网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养殖网箱,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在河蟹、小龙虾池塘套养水蛭的网箱。
背景技术
目前河蟹养殖主要以河蟹套养青虾、鳜鱼等模式为主,小龙虾养殖主要以稻田、藕塘、鱼塘、蟹池混养为主,均因混养的品种产量或价格原因使得亩均效益不高。
水蛭又叫蚂蟥、肉钻子、水痴马鳖。水蛭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中药材,由于市场的大量需求,导致野生水蛭捕捞过度,野生资源濒于枯竭,致使水蛭价格一路飙升。因此越来越多的水产养殖户开始从事水蛭养殖。目前养殖方式主要以池塘单养,稻田、藕池混养为主,近两年来也出现了网箱养殖水蛭,但是,池塘单养,稻田、藕池混养模式下,水蛭回捕率较低,产量不高。而目前出现的网箱养殖水蛭,如果投入种苗数量太大,养殖风险相应增加,如果种苗投放太少,亩产效益又受影响。
因此,开展河蟹、小龙虾池塘网箱套养水蛭,就可以适当降低水蛭种苗密度,大大降低水蛭网箱养殖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河蟹、小龙虾池塘水体空间,大大提高河蟹、小龙虾养殖的亩均效益。因水蛭是河蟹、小龙虾的天然饵料,这就要求在设计网箱时,既要考虑防止水蛭从网箱内逃跑,又要考虑防止河蟹、小龙虾从池塘内爬进网箱内伤害水蛭。在此需求下研制出适宜河蟹、小龙虾池塘套养水蛭的网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在原有河蟹、小龙虾养殖模式下增加网箱水蛭养殖,研制了一种既能防止网箱水蛭逃跑,又能防止池塘内的河蟹、小龙虾进入网箱的网箱,从而实现河蟹、小龙虾池塘网箱套养水蛭的养殖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适宜河蟹、小龙虾池塘套养水蛭的网箱,包括水蛭网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蛭网箱固定于河蟹、小龙虾池塘内,在所述水蛭网箱顶端内侧设置有水蛭防逃装置,外侧设置有河蟹、小龙虾防爬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水蛭网箱通过固定绳固定,水蛭网箱顶端和底端均设有穿绳孔用来穿固定绳。
优选地,所述水蛭网箱为长立方体,长3米—10米,宽2米—3米,高为1.5米—2米。
优选地,所述防逃装置宽为20cm。
优选地,所述防爬装置宽为25cm。
进一步的,所述防逃装置为防逃网。
进一步的,所述防爬装置为黑色塑料硬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河蟹、小龙虾池塘套养水蛭的网箱,使原有河蟹、小龙虾池塘养殖模式下,增加水蛭网箱养殖。充分利用了河蟹、小龙虾池塘水体空间,大大增加河蟹、小龙虾养殖的亩均效益。同时也为水蛭养殖产业发展开辟新径、奠定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切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水蛭防逃网,2、黑色塑料硬膜,3、穿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宜河蟹、小龙虾池塘套养水蛭的网箱,所述网箱基本形状为长立方体,长3米—10米为宜,宽2米—3米,高度1.5米—2米。在网箱顶端内侧设置20cm宽的水蛭防逃网1,外侧设置25cm宽的黑色塑料硬膜2防河蟹、小龙虾爬入,网箱顶端和底端均设有穿绳孔3用来穿网箱固定绳。
操作方法:
先在池塘内根据网箱尺寸,插入竹竿等固定物,然后将网箱底部底部固定绳系在离池底距离30cm的竹竿上,网箱拉直,将顶部固定绳固定在竹竿上部,这样整个网箱就支撑起来了。网箱内部的水蛭在爬到网箱顶部时,因受内部防逃网的阻挡,只能重新掉进网箱内,网箱外部的河蟹、小龙虾在爬到网箱外部顶部时,因光滑的黑色塑料硬膜而不能够进入网箱,这样就可以实现河蟹、小龙虾池塘网箱套养水蛭的养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宿迁农科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979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昆虫试验装置
- 下一篇:可移动人工繁殖鳅鱼苗孵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