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9656.3 | 申请日: | 2015-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554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谭云峰;计时鸣;黄希欢;陈国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41/03 | 分类号: | F16L41/03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进三出 等分 流量 四通 管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抛光加工/超精密加工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接头。
背景技术
气-液-固三相磨粒流抛光加工新方法,利用多向注入方法在抛光加工工具和工件表面之间形成的大面积微距缝隙中驱动形成一种高速湍流状态的旋流流场,此旋流流场中的微气泡在掺气量和流速的控制下可以以适当的方式溃灭,溃灭过程对附近的磨粒产生加速推动作用,两者共同结果导致所述磨粒运动方向呈现较大的随机性,所述磨粒与工件的加工表面凸起峰接触几率大幅提高,同时所述磨粒对所述工件的加工表面凸起峰作用力也大幅提高,由此大幅度提高了磨粒流抛光的效率,并且在提高抛光效率的同时,由于流体的柔性缓冲特性,可以避免所述磨粒的硬性压入造成所述工件的加工表面损伤。
此抛光加工方法的实验实施过程中,其内部流场的形成和控制最关键在于由多个方向注入的流体的流速是否一致,否则会在抛光加工工具内部造成所形成的旋流流场稳定性差,甚至发生扭曲等缺陷。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四通水管接头一般是十字形,通过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对其流道进行分析发现,由十字形四通水管接头排出的三个出口管内的流体流速、压力及湍动能都十分不均匀,这样对实验过程中流体等分流量提出了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气液固三相磨粒流抛光加工实验研究过程中流体等分流量不均匀的问题,提出的一种结构简单、出口流体流速一致的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结构,包括基体、设置在基体内的入口管和三个互成120°夹角的出口管,三个互成120°夹角的出口管均匀布置在一个平面上,三个出口管的中轴线交于所述平面的中心点,所述入口管的轴心也交于所述平面的中心点,且垂直于所述平面,所述入口管与所述出口管的管径均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入口管及出口管的直径均为3/4英寸。
进一步的,所述入口管及出口管上均攻制相应的用于连接外管路的英制管接头螺纹。
本实用新型的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结构是基于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设计并加工制造出的一种可以将入口管通入管道内的流体等量分为三等分,随后所述三等分流体分别由三个互成120°夹角的出口管排出的四通管接头。流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可以建立流道的物理模型,并设置边界条件,设定流体入口、出口及入口速度等数值,进行计算得到流道内流体速度、压力及湍动能等流场特性参数,并由此判断所设计的流道是否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
2)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建立所设计的流道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得出流道内流体速度、压力及湍动能等流场特性参数,进而为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节省了实验验证环节所产生的经费。
3)所述的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接头,可以在气-液-固三相磨粒流抛光加工实验研究过程中确保了其抛光加工工具三个磨粒流入口的流体流速一致,提高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物理量与理论设定值的吻合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结构的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体、2,3,5-出口管、4-入口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一进三出等分流量四通管结构,包括基体1、设置在基体1内的入口管4和三个互成120°夹角的出口管2,3,5,三个互成120°夹角的出口管2,3,5均匀布置在一个平面上,三个出口管2,3,5的中轴线交于所述平面的中心点,所述入口管4的轴心也交于所述平面的中心点,且垂直于所述平面,所述入口管4与所述出口管2,3,5的管径均相等。
所述入口管4及出口管2,3,5的直径均为3/4英寸。
所述入口管4及出口管2,3,5上均攻制相应的用于连接外管路的英制管接头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96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锈钢过桥弯卡压式管件
- 下一篇:高压燃油管与燃油导轨的连接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