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锁条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89341.9 | 申请日: | 2015-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09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徐勇;俞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凯迪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9/00 | 分类号: | B23P19/00;B23D3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锁条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锁条机。
背景技术:
汽车传动总成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在在总成外套设一防尘罩,然后用抽拉式锁条将防尘罩套牢,然后用力抽拉锁条,将防尘罩进行锁紧,最后将锁条上被抽出多余部分剪短,这道工序以前都是采用人工用手动卡簧钳将锁条进行卡紧,然后拉伸,但是操工人可能在锁紧时力度不一,有可能造成过度锁紧,造成锁条连接部位开裂的隐患,工作效率低,工作强度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锁条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工作效率低和工作强度大,且抽拉锁条时候,易造成锁条连接部位开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一种自动锁条机,包括第一气缸,第一气缸输出轴端固定有一压块,压块上固定有气缸输出轴轴心线垂直于第一气缸输出轴轴心线的第二气缸,第二气缸输出轴端固定有一凸块,压块上成型有与凸块位置形状相对应的凹槽,第一气缸上还固定有一支架,凸块的正上方且位于支架的顶部成型有一滑槽,滑槽内成型有一通孔,通孔内可转动地安装有一剪切块,剪切块上固定有一横杆,还包括有第三气缸,第三气缸输出轴端与横杆铰接,第三气缸底部铰接在支架上。
优选地,滑槽平行于第一气缸输出轴轴心线。
优选地,剪切块截面呈半圆状。
优选地,凸块截面呈“凸”形,所述凹槽截面呈“凹”形。
优选地,通孔的对称中心面与滑槽的对称中心面重合,所述通孔直径大于滑槽槽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本实用新型中,锁条先套设在防尘罩外,然后将抽拉在外的锁条带嵌设在滑槽内,在第二气缸的作用下,气缸输出轴端的固定的凸块向前运动将锁条带夹紧在凹槽内,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将锁条带向下拉紧,使得防尘罩被锁条带严密锁紧,然后在第三气缸的作用下,气缸输出轴驱动横杆旋转,横杆驱动剪切块将位于滑槽内的锁条带剪短,完成剪切工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了自动化工作,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气缸;2、凹槽;3、凸块;4、第二气缸;5、剪切块;6、滑槽;7、第三气缸;8、横杆;9、压块;1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锁条机,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自动锁条机,包括第一气缸1,第一气缸1输出轴端固定有一压块9,压块9上固定有气缸输出轴轴心线垂直于第一气缸输出轴轴心线的第二气缸4,第二气缸4输出轴端固定有一凸块3,压块9上成型有与凸块3位置形状相对应的凹槽2,第一气缸1上还固定有一支架10,凸块3的正上方且位于支架10的顶部成型有一滑槽6,滑槽6内成型有一通孔,通孔内可转动地安装有一剪切块5,剪切块5上固定有一横杆8,还包括有第三气缸7,第三气缸7输出轴端与横杆8铰接,第三气缸7底部铰接在支架10上。
具体地,滑槽6平行于第一气缸1输出轴轴心线,锁条在被向下抽拉的时候,锁条带沿着滑槽6向下滑动。
具体地,剪切块5截面呈半圆状,剪切块5上的去、剪切刃用于对锁条带的剪切。
具体地,凸块3截面呈“凸”形,所述凹槽2截面呈“凹”形,凸块3和凹槽2的夹紧配合使得被夹紧的锁条不易松脱。
具体地,通孔的对称中心面与滑槽6的对称中心面重合,所述通孔直径大于滑槽6槽宽,通孔内的剪切块5旋转,剪切块5上的剪切刃与通孔在滑槽6上的刃口相剪切,使得锁条带被剪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锁条先套设在防尘罩外,然后将抽拉在外的锁条带嵌设在滑槽6内,在第二气缸4的作用下,气缸输出轴端的固定的凸块3向前运动将锁条带夹紧在凹槽2内,在第一气缸1的作用下,将锁条带向下拉紧,使得防尘罩被锁条带严密锁紧,然后在第三气缸7的作用下,气缸输出轴驱动横杆8旋转,横杆8驱动剪切块5将位于滑槽6内的锁条带剪短,完成剪切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凯迪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凯迪汽车部件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93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