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引流袋的承重袋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84873.3 | 申请日: | 2015-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5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地址: | 10003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引流 承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袋的承重袋。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多用一次性引流袋收集引流物,对于卧床病人来说,通常将收集有引流物的引流袋通过系带挂在床下的横栏上或者用别针别在床单上。以上两种固定引流袋的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用别针别在床单上,对于需要使用褥疮气垫的卧床病人,别针容易刺破褥疮气垫;2、通过系带挂在床下,病人翻身时需要反复解开系带。此外,上述两种直接固定引流袋的方式还存在一个共有的缺点:引流袋固定时为单点受力,随着引流袋收集的引流物逐渐增多,引流袋受逐渐增大的重力作用会加大向下牵拉的力量,该力量会牵拉引流管向外、向下,使与引流管连接的器官受到的压力增大,器官长期受到外界压力会造成损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放置引流袋的引流袋的承重袋,增加引流袋的承重面积,减少重力的作用,防止病人器官受损,减轻病人痛苦。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引流袋的承重袋,包括:其顶部具有上开口的袋体,用于放置所述引流袋;设置在所述袋体底部的用于放置托板的托板容纳袋;其中,所述托板容纳袋由袋体底层与用于承载托板的承载层连接而成,并设有装/卸所述托板的侧开口。
优选的,所述袋体底层与承载层的底部开设相通的通孔,用于穿过与引流袋相连的引流管。
优选的,所述袋体的两端具有系带,所述系带的顶端具有连接环。
优选的,所述袋体的袋身外侧具有上下贯通或者左右贯通的用于穿过绑带的连接层。
优选的,所述托板包括插接连接的第一支托部和第二支托部。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托部和第二支托部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对接可形成用于与所述通孔相通的圆孔。
优选的,所述袋体内设置用于改变袋体容置空间的多个粘扣,以适应不同引流袋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设计用于容置引流袋的袋体以及用于放置托板的托板容纳袋,可以给引流袋起到双重支托作用,增大引流袋的受力面积,减轻引流袋对患者向下牵拉的力量;
2)本实用新型设计系带和用于穿过绑带的连接层,不仅可以供卧床病人使用,也可以给行动病人使用,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引流袋的承重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托板容纳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b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袋体;11-上开口;12-连接层;1a-袋体底层;2-托板容纳袋;2a-承载层;21-侧开口;3-托板;31-第一支托部;32-第二支托部;31a-第一缺口;32a-第二缺口;42-通孔;5-系带;51-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流袋的承重袋,包括:其顶部具有上开口11的袋体1,袋体1内用于放置引流袋;设置在袋体1底部的用于放置托板3的托板容纳袋2。如图1和2所示,托板容纳袋2由袋体底层1a与用于承载托板的承载层2a连接而成,托板容纳袋2设有装/卸托板3的侧开口21,托板3装入托板容纳袋2时,可以增加袋体1的承重面积以及放入袋体1内的引流袋的受力面积,缓解引流袋对病人身体的牵拉力,减轻病人痛苦。
如图2所示,袋体底层1a与承载层2a的底部开设相通的通孔42,用于穿过与引流袋相连的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弯折。
如图1所示,袋体1的两端具有系带5,系带5的顶端具有连接环51。对于卧床的病人来说,可以将系带5系于床栏上固定或者将S钩穿过连接环51挂在床栏上。
如图1所示,袋体1的袋身外侧具有上下贯通的用于穿过绑带的连接层12。对于需要行动的病人来说,将具有不粘扣的绑带穿过连接层12,通过粘贴不粘扣固定在腿上或身体其余部位。
在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袋体1内设置用于改变袋体容置空间的多个粘扣,以适应不同引流袋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可以采用两种结构的托板。
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中,如图3a和3b所示,托板3包括插接连接的第一支托部31和第二支托部32。第一支托部31和第二支托部32上分别开设有第一缺口31a和第二缺口32a,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对接可形成用于与通孔42相通的圆孔,用于引流管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48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