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83089.0 | 申请日: | 2015-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982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叶文孝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1/16 | 分类号: | B62D1/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15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弹性 组件 结构 具有 转向 间隙 补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属于汽车转向系统零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转向管柱的轴向间隙直接影响到转向性能,比如转向手感不佳、转向异响等,其中由间隙引起的转向异响是转向系统的一种主要失效模式。目前广泛采用到转向管柱的轴向限位措施为橡胶O圈与平垫片配合使用,通过O型圈的弹性变形来补偿转向柱的轴向间隙,但是橡胶材料存在易老化、弹性曲线非线性、压缩量小、受使用温度限制等诸多缺点。
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可靠的间隙补偿设计来满足现阶段越来越高要求的转向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其结构简单,装配便捷,实现了对转向轴的轴线间隙补偿,保证零间隙,且耐久性和耐环境性能得到了大大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其包括均呈碟状且中部具有通孔的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该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背对且同中轴线设置,在该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之间设有呈圆环状的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该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上对应设有数个第一铆接件、数个第二铆接件,其中,第一铆接块依次穿过第二保持架、第二弹性锥面后弯折并将该第二保持架、第二弹性锥面压紧于第一保持架上,第二铆接块依次穿过第一保持架、第一弹性锥面后弯折并将该第一保持架、第一弹性锥面压紧于第二保持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持架及其上的数个第一铆接件由一整块薄钢板材冲压成型,所述第二保持架及其上的数个第二铆接件由一整块薄钢板材冲压成型。
进一步的,数个所述第一铆接件周向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持架的圆环内孔沿上;数个所述第二铆接件周向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二保持架的圆环内孔沿上,所述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背对贴合设置,且该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上的第一铆接件、第二铆接件错位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与所述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均同中轴线设置。
一种前述新型弹性组件结构的转向轴间隙补偿结构,其包括有转向柱壳体,及贯穿该转向柱壳体的转向轴,在转向柱壳体内具有定位转向轴的滚子轴承,在转向柱壳体与滚子轴承之间的轴向轴上设有弹性组件结构。
进一步的,弹性组件结构的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分别与转向柱壳体的内端壁、滚子轴承的轴承外圈相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装配便捷,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通过第一保持架、第二保持架上的第一铆接件、第二铆接件背靠背压铆固连装配于一体并形成一弹性结构,该第一弹性锥面、第二弹性锥面保持压缩变形,并提供预紧力,进而可实现对转向轴的轴线间隙补偿,保证零间隙,且耐久性和耐环境性能得到了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弹性组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轴向轴间隙补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如图1所述新型的弹性组件结构,其包括均呈碟状且中部具有通孔的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背对且同中轴线设置,在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之间设有呈圆环状的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该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对应设有数个第一铆接件102、数个第二铆接件112,其中,第一铆接块102依次穿过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后弯折并将该第二保持架11、第二弹性锥面110压紧于第一保持架10上,第二铆接块112依次穿过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后弯折并将该第一保持架10、第一弹性锥面100压紧于第二保持架11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装配便捷,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通过第一保持架10、第二保持架11上的第一铆接件102、第二铆接件112背靠背压铆固连装配于一体并形成一弹性结构,该第一弹性锥面100、第二弹性锥面110保持压缩变形,并提供预紧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30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