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眨眼动作识别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77597.8 | 申请日: | 2015-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980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 发明(设计)人: | 董辛旻;岳伟保;张玉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秀玲 |
| 主分类号: | A61B5/11 | 分类号: | A61B5/11 |
| 代理公司: | 郑州德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8 | 代理人: | 黄军委 |
| 地址: | 832100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眨眼 动作 识别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眨眼动作识别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眨眼动作识别大都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的,首选从人脸图像中提取出眼部轮廓,再根据某种算法计算出眼睛的闭合程度或状态。在实际应用中,人脸图像的画面组成一般较复杂,并且往往是动态变化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眼部轮廓的准确度较低、速度较慢。在疲劳驾驶识别系统中,对眨眼动作的识别准确率、速度要求很高,而上述技术很难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眨眼动作识别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眨眼动作识别传感器,它包括支架、压头、触杆、复位部件、调节机构、动触点和静触点,所述触杆穿设在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压头压在眼角处,眨眼动作时眼角处的肌肉带动压头运动;所述压头通过所述复位部件设置在所述触杆的一端使所述触杆随所述压头往复动作,所述动触点固定在所述触杆的另一端;所述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架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设置在所述调节机构上,所述调节机构调整所述静触点与所述动触点之间的间距。
基于上述,所述复位部件为漏斗形弹性软套,所述漏斗形弹性软套的一端固定所述压头,所述漏斗形弹性软套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触杆的一端固定在漏斗形弹性软套上。
基于上述,所述压头固定在所述触杆的一端,所述复位部件为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动触点和所述支架之间的触杆上。
基于上述,所述调节机构为拧设在所述支架内的中空的调节框柱,所述触杆穿设在所述支架和所述调节框柱内,所述调节框柱与所述动触点相对的一端设置所述静触点。
基于上述,所述调节机构和所述静触点一体式设计,设为拧设在所述支架内的中空的调节框柱,其中,调节框柱的内部设置为静触点,调节框柱的外部设置螺纹,所述触杆穿设在所述支架和所述调节框柱内。
基于上述,所述调节机构为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与所述支架的另一端螺纹连接,所述静触点设置在所述调节螺栓的一端。
基于上述,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分别引出两根引线,引线中通以小信号电流。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头捕捉眼部的眨眼动作,眨眼动作影响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间距,通过检测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接触和断开变化,可快速、准确地检测到眨眼动作;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眨眼动作识别传感器,它包括支架3、压头1、触杆2、复位部件6、调节机构5、动触点7和静触点4,所述触杆2穿设在所述支架3的一端,所述压头1压在眼角处,眨眼动作时眼角处的肌肉带动压头1运动;所述压头1通过所述复位部件6设置在所述触杆2的一端使所述触杆2随所述压头1往复动作,所述动触点7固定在所述触杆4的另一端;所述调节机构5设置在所述支架3的另一端,所述静触点4设置在所述调节机构5上,所述调节机构5调整所述静触点4与所述动触点7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调整支架3使压头1压在眼角处,保证眨眼动作时眼角处的肌肉可带动压头1一起运动。睁眼和闭眼时眼部肌肉的动作带动压头1,动触点7在触杆2和复位部件6的作用下随压头1一起往复动作,动触点7和静触点4这两个部件的接触和分离状态对应睁眼和闭眼动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复位部件6为漏斗形弹性软套,所述漏斗形弹性软套的一端固定所述压头1,所述漏斗形弹性软套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架3的一端,所述触杆2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漏斗形弹性软套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使该漏斗形弹性软套具备更好的复位弹性功能,可以将其与支架3固定的一端设置为褶皱形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压头固定在所述触杆的一端,所述复位部件6为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动触点7和所述支架3之间的触杆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秀玲,未经董秀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75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能自动打开降落伞的火箭
- 下一篇:一种玩具陀螺车





